“沒人組隊?找陪玩!”對許多游戲玩家而言,“陪玩”這一行當并不陌生。然而不法分子也瞅準時機,將“黑手”伸向這一領域。8月9日,鄭州市惠濟區法院就審結這樣一起案件。
2020年9月,王某與于某通過某游戲軟件結識,隨后,王某虛擬女性角色,與于某頻繁聊天,互加QQ號,其間以游戲陪玩、購買游戲道具升級、解凍賬戶等各種理由誘騙于某向其QQ錢包等轉賬共計5379.5元。隨后王某又使用其他QQ賬號,以幫助提升花唄額度為由,騙取于某向其賬戶轉賬7279元。之后,王某將所騙款項用于償還個人網絡貸款及日常生活開銷。案發后,王某通過家人償還被害人于某12660元。
惠濟區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騙取他人財物,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應予懲罰。依法以詐騙罪,判處其有期徒刑6個月,緩刑1年,并處罰金5000元。
提醒:增強反詐意識?守護好自己“錢袋子”
承辦法官表示,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電競行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游戲玩家沉迷其中的同時,也催生出一種新型職業——游戲陪玩。然而由于互聯網虛擬性等特點,使得游戲陪玩引發的糾紛時有發生,因此遭受詐騙的案例也數見報端。
因此,法官提醒,不要輕信網友的花言巧語,不隨意掃碼、點擊不明鏈接,不下載陌生軟件,不輕易向對方透露個人信息,特別是對于對方提出的向銀行賬戶、電子錢包、游戲賬號等任何財產性賬戶轉賬或充值等經濟往來,要提高警惕,在還沒有確定對方真實身份時,做到不聽、不信、不轉賬等,謹防落入不法分子設計好的“陷進”,最后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暑假期間,廣大家長應加強對未成年子女的引導,適當控制未成年人的上網時間,教育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虛擬游戲,提高辨別能力,樹立正確的擇友觀,同時保護好自己的手機和支付密碼,幫助孩子增強識騙、防騙、拒騙意識和能力,以免上當受騙。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魯燕 通訊員?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