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退山青,秋色漸染
8月23日
17時01分
迎來處暑節氣
“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秋色,最美人間!仰望最高遠的天,觀賞最恬淡的云,凝視最柔情的水,聆聽最美妙的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不言不語的處暑,何嘗不是最悠游自在的人間。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
作者 | 談正衡
節選自《節氣的呢喃與喊叫》
很多人不太在意處暑這個節令,有點不解這樣一個貌似入圍暑夏的時段,怎么混跡在秋天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說得很清楚,“處”就是消隱、結束,處暑者,“出暑”也,暑熱正式終結。
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牽連拉扯。處暑后有許多事要做,棉花要摘,芝麻要拔,但先要收麻。麻是苧麻,根似生姜,葉背白,又稱白麻。麻收好了,要翻地種蘿卜,所謂“處暑蘿卜白露菜”。
雖然秋在名義上早已來臨,但暑氣只是稍減。“處暑處暑,熱煞老鼠”“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氣候特點是午后悶熱,早晚才有風吹拂。
熬過“雙搶”,牛基本完成了當年的使命。午間熱就在水里泡著,或臥在樹蔭下嘴一咧一咧地反芻,早晚都放到河灘上吃草。放牛娃把牛繩往角上一盤,就不要管了,大家可以盡情地玩。
地里有玉米和山芋,附近塘里有藕有菱角,樹上有酸甜的野毛桃,想吃什么就弄什么。抓來了魚,洗凈穿在樹枝串上放到火堆里烤,待烤出香氣再撒點鹽。吃飽喝足,就跑到菜瓜地里逮蟋蟀。
在圩野里干活,常能看到一只沉思的大鳥,蜷縮一只腳,做金雞獨立狀立于溝港河汊邊,這就是青樁。它體型巨大,有半人高,比其他白色和灰褐鷺鳥大許多,立著的時候,翅膀收攏,是青灰色的,只有飛起來之后,才會露出里面的白衣羽。青樁飛行姿勢優雅,負著瓦藍的天空,沉靜有力地拍扇著翅膀,飛向山影連綿的遠方。
北邊冷空氣躍躍欲試,開始出拳出腳。夏季稱雄的熱浪,再怎樣心有不甘,也是大勢已去,只得讓出主導權,緩步后撤,往南退去。
雙季晚稻正在發棵,快要孕穗揚花;單季晚稻都是些大高個身架,穗頭已初沉,在田里成大弓腰狀,只要不倒伏就不會減產。
雨畢竟是金貴的,一場秋雨一場寒,趁著地濕,蕎麥要下種了。田畈里的綠,已不像夏季那樣鮮亮、柔嫩和透明,而是顯出了幾分厚實、柔韌和老練。
“七月八月看巧云。”特別是雨后放晴的傍晚,水汽蒸發上升,邊界清晰詭奇,形成滿天的巧云,足夠你張開想象的翅膀將它們認作一個個動物、一棵棵植物。那些重重疊疊堆聳的云頭,更是騰挪延展,群峰起伏,變化萬端,時而成蒼狗,時而成怒馬,時而成魔鬼巨獸。
不用買票,人人都可以抬頭觀看。巧云又和彩云分不開,當夕陽下墜之時,紅光迸濺,折射出一大片奇幻亮色。據說織女在天上就是紡織彩云的,這個季節,她會把最美的云錦鋪展出來。
天漸漸地黑下去,純藍的夜空上,隱隱閃爍著群星的光芒,而在西天,仍有稀稀淡淡的幾抹云錦飄浮著。
一候“鷹乃祭鳥”,到了初秋,鷹開始捕獵鳥類,但鷹捕獲獵物之后,不是馬上就吃,而是碼放在一邊,就像在祭祀一樣。
二候“天地始肅”,字面意思是說“天地的表情開始變得嚴肅”,也就是說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泛指谷物開始成熟,但并不是所有谷物開始成熟,而是特指“五谷之首”的稷的成熟。
望秋水?
處暑秋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秋光清淺,秋水澄澈,水天一色,讓人情動于中,忍不住思念起遠方的人。“盈盈醉眼橫秋水,淡淡蛾眉抹遠山”,當你望著一池秋水,秋水也如一汪明眸,凝視你淺淺的心事。
聽秋雨
暑氣漸退,秋雨帶著渴望已久的清涼而至。初秋的雨,不再以“勢”奪人,沾惹了草木的情緒,似有無言的述說。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驟雨打荷葉,滴滴點點滴滴,總有一種聽覺上的美,怪不得李商隱要“留得殘荷聽雨聲”。
品秋梨
“處暑秋梨最養人”,在逐漸步入干燥的季節,長輩們總會讓孩子多吃梨。切成片,用牙簽戳起一塊一口咬下,爽脆多汁,清甜滋潤,也可榨汁、燉煮,對脾胃虛寒的人很有幫助。
伏去秋來,涼風有信
愿人世所念都有回音
愿你我不負光陰啟示
有風輕云淡的心情
有珍惜歲時的加倍努力
海報設計 李丹
文案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