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記者從省消協獲悉, 2023年上半年,我省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2200件,解決11085件,投訴解決率90.86%,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473.16萬元。其中因經營者有欺詐行為得到加倍賠償的投訴158件,加倍賠償金額78.34萬元,接待來訪和咨詢1755人次。
質量、售后和合同問題占投訴總量近六成
根據投訴性質,質量問題3531件占28.94%,售后服務問題2041件占16.73%,合同問題932件占7.64%,價格問題626件占5.13%,虛假宣傳問題554件占4.54%,安全問題240件占1.97%,計量問題198件占1.62%,假冒問題186件占1.52%,人格尊嚴問題23件占0.19%,其他問題3869件占31.71%。
產品質量、售后服務和合同問題是引發投訴的主要原因,占投訴總量近六成。質量問題的投訴集中在食品、服裝鞋帽類領域;售后服務糾紛集中在銷售服務、日用商品類領域;合同問題的投訴重點在生活和社會服務類領域。
商品大類投訴 電信服務、銷售服務頻上榜
根據2023年度商品大類投訴數據顯示,食品類、服裝鞋帽類、日用商品類、家用電子電器類和交通工具類投訴量居前列。與消費者生活密切相關的衣(服裝鞋帽類)、食(食品類)的投訴比重有所上升,住(房屋建材類)、行(交通工具類)投訴比重有所下降。
根據2023年度服務大類投訴數據,生活社會服務類、文化娛樂體育服務、電信服務、銷售服務和互聯網服務居于投訴量前五位。與2022年度相比,文化娛樂體育服務、銷售服務、旅游服務和郵政業服務類的投訴比重有所上升,其余性質的投訴均有所下降,其中保險服務與金融服務類持平。
服務投訴中 餐飲、美容美發等位居前十
在具體商品投訴中,投訴量居前十位大類的分別為食品、服裝、鞋、汽車及零部件、家具、通訊類產品、首飾、裝修建材、化妝品、演出酒類產品。
在具體服務投訴中,投訴量居前十位的分別為餐飲服務、移動電話服務、住宿服務、美容美發服務、攝影及照片沖洗服務、健身服務、放映演出服務、保養修理服務、參觀游樂服務、洗滌染色服務。
新能源汽車衍生消費新問題 指標成“紙標”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以其低碳環保、動力性能強、上牌優先、使用成本低、出行不限號等優勢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一系列新能源汽車消費政策的出臺,國產新能源品牌的不斷進步,也大大提升了汽車消費市場的活力,從而拉動整體消費的增長。但新能源汽車的一些消費問題也不容忽視,例如:售后服務不及時、不完善;廠家虛標續航里程;虛假宣傳智能功能、動力電池品牌與宣傳不符;汽車行駛中突發熄火、剎車轉向失靈……
消協建議,新能源汽車廠商要不斷增強質量安全責任和誠信自律意識,確保生產銷售的汽車產品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并向消費者有效提示注意事項和安全風險。同時必須加強宣傳和營銷行為管理,如實、全面告知消費者車輛實際續航里程、充電速度以及影響因素等信息。企業應重視消費者訴求、著力優化消費者體驗,推動行業持續、安全、健康發展,最終讓消費者省時省錢又便利。
兒童電話手表暗藏風險 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家長為孩子購買手表本是專注于核心的安全和溝通功能,是為了隨時了解孩子的位置,和孩子通話。而隨著廠家的不斷更新換代,社交、娛樂、購物、拍照反而成了手表的主要賣點。不僅如此,一些品牌的電話手表暗藏危害兒童人身安全和隱私安全的風險。例如,存在誘導兒童消費,未做提示或告知就自行扣費;存在隱私暴露風險,安裝App無須用戶授權便可開啟多種權限,通過遠程控制可獲得未成年人的人臉圖像、位置和對話等隱私信息。
消協建議,對于兒童電話手表帶來的消費新問題,家長應該筑牢第一道“防火墻”,多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提升孩子的社交溝通能力。企業在研發產品時也應該“做減法”,功能設計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回歸健康與安全核心功能,滿足兒童實際需要,同時要加強信息安全保護,避免因為程序漏洞導致兒童的身心安全受到威脅。
旅游市場持續升溫 “民宿刺客”防不勝防
今年上半年以來,民眾出行需求旺盛,在各類促消費和文旅福利政策的加持下,旅游市場持續升溫,住宿、餐飲等行業也不斷回暖。然而,一些酒店、民宿經營者為攫取更多利益,坐地起價,漲價毀約,將誠信棄之不顧。一些民宿經營者謊稱裝修、破產、房子已經賣掉、老板換人、改做長租等借口,將消費者預定的低價訂單退掉,以三倍甚至六七倍的價格重新上線,甚至寧愿接受罰款,也要退訂漲價,大大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消協建議,消費者預訂民宿前,要選擇正規的平臺和商家,查看其是否有營業執照、消防安全、衛生檢驗等手續和證件,以及是否有良好的信譽和評價;仔細閱讀和了解合同條款和退訂政策,盡量選擇有保障的訂單;預訂民宿后,保存好相關的證據和憑證,如訂單截圖、付款記錄、通話錄音等,以便在發生糾紛時作為證據;及時關注訂單狀態,如果發現異常或變動,要及時與商家溝通,并要求其給出合理的解釋和補償。
校外培訓機構侵權風險大 停業閉店時有發生
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有:培訓機構停業閉店現象時有發生,消費者追討費用難度陡增;培訓內容質量參差不齊,與合同約定不符;不按規定收費,一次性收費超過3個月,不開具正規發票;利用不公平格式條款,加重消費者責任,免除經營者義務,造成消費者退款難。
消協建議,在選擇校外培訓時,請規避校外培訓的消費風險,謹慎選擇培訓機構,理性對待各種夸大、虛假宣傳,謹慎簽訂規范服務合同,理性謹慎支付培訓費用。學生家長在支付培訓費用時應盡量選擇短期付款方式,務必警惕校外培訓機構以各種優惠、折扣、送課等方式誘導繳納一次性超過3個月或者60課時的費用或一次性繳納總額超過5000元的費用。購買課程時須索要正規發票,以防校外培訓機構出現“卷款跑路”“退費難”等問題。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李愛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