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是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內的最后一個比賽日,從亞運會的角度看,這并不是一個屬于中國田徑的夜晚,當晚進行的7個項目,中國選手最好的成績是曾蕊在女子三級跳遠項目上的銀牌。但是當所有項目結束之后,仍然有很多觀眾并未退場,他們在等待一個遲到的屬于中國田徑的光榮時刻:湯星強、謝震業、蘇炳添、吳智強遞補獲得東京奧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銅牌;切陽什姐、劉虹、呂秀芝遞補獲得倫敦奧運會女子20公里競走金、銀、銅牌。
儀式進行得非常隆重,國際奧委會委員到場頒獎,升國旗、奏國歌、賽后合影,各個環節一個都不能少,當然,還有觀眾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站在亞運賽場上鋪設的“奧運會領獎臺”的最高處,曾經表示“遲到的獎牌沒有什么意義”的切陽什姐,根本無法保持想象中的淡然,淚灑當場。誰都知道,這個時候的她,一定不僅僅是激動和欣慰。金牌回來了,但金牌承載的內容和11年的時光,卻永遠無法追回。
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當時初出茅廬的切陽什姐在女子20公里競走比賽中獲得銅牌,雖然這已經是中國選手中的最好成績,但在殘酷的競技體育領域,銅牌和金牌之間存在著“天差地別”,也就沒有太多人記得這位藏族小姑娘。而“傳奇”也就此鋪陳開來,隨著排在她前面的兩位俄羅斯選手陸續爆出興奮劑丑聞,切陽什姐也就成了唯一一個在同一屆奧運會的同一個項目上,先后拿到銅、銀、金牌的選手。只是遲到的金牌還是金牌,但遲到的正義未必就是正義,沒有人喜歡這樣的傳奇。“我沒有感受過冠軍的樣子,沒有得到奧運冠軍的光環,雖然光環是一時的,但那一刻的光環我想擁有……”10年之后,當切陽什姐確認自己將遞補得到金牌的時候,在微博里這樣寫到。
?時間又過了一年,當年那個青澀的小姑娘,在“一切都看淡”的年齡,依然在賽場上不懈努力,10月5日上午,她和隊友合作拿到了本屆亞運會混合35公里競走的金牌。于是,她又成了一天之內連續獲得亞運會冠軍、奧運會冠軍的人,這又是一個“傳奇”。面對這個亞運冠軍,人們的關注焦點仍在奧運金牌。只是當事人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動:“其實這枚金牌對我來說有沒有都無所謂,甚至感覺不去領獎更好。遲到了11年的獎牌沒有什么意義,只會帶來更大壓力。”確實,被興奮劑偷走的金牌終于回到了干凈的頸上,但只是用“遲到了11年的金牌”來概括,就實在簡單。
興奮劑是體育競賽中由來已久的毒瘤,但巨大的榮譽和經濟利益面前,總有人敢于鋌而走險。印象中這還是第一次補辦遞補獎牌的頒獎儀式,這是一個進步,但似乎并不夠。切陽什姐的面容印在腦海里遲遲難以消退,于是就想:為什么不辦一個“退獎儀式”?同樣規格的——當初你享受了怎樣的榮光,就應該承擔怎樣的羞辱。不用擔心當事人不到場,在人人都想當網紅的年代,“全球海選”一個替身,應該不是啥難事兒。
?想來這樣對興奮劑舞弊的防范效果會更好,也不知道國際奧委會會不會考慮。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郭韜略 /文 白韜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