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新鄭市龍湖鎮,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大咖齊聚河南機電職業學院,該校“職普融通 產教融合 科教融匯”成果匯報會吸引了職業教育界的眼球。
十余年來,河南機電學院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形成“三式一型”“三融四境”和“雙交付”工程教育育人模式,實現從“專業教育”“就業教育”到“創業教育”的深化升級,正在向建設一所創業型大學邁進。
陳東升教授作研究成果匯報
成果匯報會上,重大科研成果聯合發布重磅推出,吸引了全場人員的目光。近年來,河南機電學院與合作企業聯合攻關,積極推進應用技術研發和項目,著力解決產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完成技術型研究課題百余項,形成一大批可應用可推廣的科技創新成果。
其中,該校特聘教授陳東升作《高純低溫易燒結氧化鋁陶瓷粉體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研發的產品純度大于99.99%,產業化水平居國內領先,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壟斷市場,前景巨大;《配電網精準降損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項目是工程教育典型案例,推動師生創新創業,解決電網精準降損難點,助力國家雙碳戰略實現。項目《基于農村庭院式的源網荷儲微電網系統》,按照能源互聯網的理念,以新業態方式參與電力市場,形成高效清潔的能源利用新載體,該成果的推廣應用將加快推進農村能源革命……現場發布的10個重大成果展示了學校科教融匯、人才賦能成果。
比亞迪集團人力資源處校企合作總監劉俊鵬致辭
全國職業教育大咖以及深圳、浙江、南京兄弟院校,比亞迪、華為、龍芯、海康威視、科大訊飛、宇通、好想你等近50家合作企業代表出席了這場匯報會。
歷經引廠入校、送教入企、產業學院,從“專業教育”“就業教育”到“創業教育”,該校現有三萬多名在校生中,一半以上在企業參與一線生產。校企科聯合組建創業集團2家、創業公司97家、孵化創新創業項目439個,形成了人人學創業、人人講創業、人人參與創業的良好氛圍。
創新驅動,聚才賦能。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地方經濟社會由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校與城市優勢特色產業的深度融合及高校科技成果的就地轉化。
河南機電職業學院是新鄭市擁有的24所大中專院校之一,高校數量在全省縣市位列第一,初步形成了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校地協同的高校集群。作為全省縣域經濟的“領頭羊”、大中專院校數量最多的縣級市,新鄭市堅持以改革創新促發展,充分發揮高校資源集聚優勢,持續深化拓展校地合作,探索實踐出一條“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互惠共贏”的校地融合發展新路子。
為發揮高校集群優勢,新鄭市建立校地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校地聯席會議、工作例會,聽取高校需求建議,共同制定發展規劃、協調解決困難問題。同時開展校企直通車、訪企拓崗、巡回招聘,累計提供4.5萬個優質就業崗位,駐地高校每年留鄭就業創業畢業生超3.5萬人。
聘任高層次人才
為推動科研成果就地轉化,新鄭高校共參與校地合作項目209項,提升企業產值超2億元。共建訂單式培養、產業學院、人才實訓基地,累計為產業發展輸送復合型技能人才近3萬名。
創新開展選派高校優秀人才到地方掛職歷練工作,已選派2批共28名高校人才到新鄭市機關事業單位任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平臺共建模式,校地雙方已合作建設創新創業綜合體、眾創空間等35個,孵化面積近5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項目(團隊)1030個,承載近5萬名青年人才創新創業。
近年來,新鄭市不斷深化校地融合機制改革創新,發揮產業主導企業主體的作用,完善協同育人機制,不斷培養造就產業急需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使校地合作實實在在推進新鄭市打造全國一流現代化臨空名市中賦能發力。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楊宜錦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