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下地行走的時候腳都非常痛……”
“我之前扭了腳,咋個好久都還又腫又疼……
“我的腳骨,長得特別奇怪,又不舒服,咋個整……”
“不管穿哪雙鞋,我老是覺得擠腳……”
這些都可能是足踝疾病!
從一歲多開始學步,到七八十歲步履蹣跚,雙腳就一直默默地承受著身體的重力,然而人們對腳的關注卻遠遠不夠,即使出現小毛病,多數人要么扛著,要么不知道該去看哪個科。
近期天氣轉冷,人們的足踝問題開始突出,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鄭州院區足踝外一科劉新江主任提醒,足部被稱為“人的第二個心臟”,因此足踝的病變更需要引起全民的重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足踝疾病不可小覷
評估需要專業醫生
據悉,足踝疾病包含很多方面:有先天發育問題,比如高弓足、扁平足、拇外翻等;有慢性勞損引起的癥狀,以足跟痛和足底筋膜炎最為常見;有運動性的損傷,比如踝關節扭傷后導致的踝關節不穩,脛前肌腱撕裂、脛后肌腱損傷及撕裂……這些問題都不可小覷!
近日,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鄭州院區足踝外一科成功完成一例Ilizarov環形外固定架矯形術,幫助一位23歲的年輕人小劉變成“正常足”。
劉新江在接診時,發現小劉的雙足布滿創傷,一問得知,原來是車禍導致左小腿上段離斷、左大腿多處骨折,實施手術后造成的“下肢擠壓傷和創傷性切斷后遺癥,下肢神經損傷后遺癥”,經過全面評估和完善相關檢查后,劉新江團隊為其制定了精準、詳細的治療方案,實施了““右側下肢Ilizarov環形外固定架矯形術”,術后,小劉畸形的“馬蹄足”得到矯正,逐漸趨向正常。
劉新江介紹,Ilizarov環形外固定架矯形術起源于東歐,后被世界各國學習傳播,該技術無需開刀,利用張力-應力法則:“生物組織在持續、穩定、緩慢牽拉下,能刺激細胞分裂、生成組織”,從而使得很多復雜的肢體畸形得到更有效的治療。
“足踝不適涉及到的相關學科較多,往往需要進行大量、詳細的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需要進行專科評估,遇到小劉這樣的情況很正常。”劉新江提醒,“及早發現和處理足踝問題,就可能減少對身體其他部位(如膝關節、髖關節、腰椎、頸椎等)帶來損傷。”
讓足踝外科形成特色
對專業要求精益求精
在繼承發揚平樂郭氏正骨二百余年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鄭州院區足踝外一科,積極開展臨床研究,不斷創新治療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洛陽正骨特色的骨傷治療方法和明顯的技術優勢,不管是剛滿周歲的娃娃還是八九十歲的老人,都會首選閉合手法復位,次選手術矯正。
在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鄭州院區足踝外一科,不少患者打破了“骨病要開刀、住院時間長”等原有認知:“就看見大夫在透視儀下用手整整骨頭,再從皮膚外面打幾個針眼、插上鋼針,住院時間也不長,不用開刀就能治好……”。
“通過我們拔伸牽拉、推擠提按等獨特的平樂正骨手法進行矯正,再用微創手法外固定,既減少患者的損傷與痛苦,又方便調整松緊、外敷膏藥、早期功能練習。”劉新江主任介紹說,同時他們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辨證施治,結合傳統療法內外兼治,不損傷其他正常組織,避免了手術對骨膜、骨髓的損傷(甚至影響骨頭的正常生長),具有治療時間短、花費低、痛苦少、功能恢復快、后遺癥少等優點,受到患者的好評。
“為加強足踝外科診療的專業水平,科室會定期進行學習討論。”劉新江介紹,這項工作已成為科室醫師提高業務水平的舉措之一。每周四由一名醫師(包絡進修醫師)分享國內外最新文獻病歷資料,至今已堅持了三年。
“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選拔人才” 。交流會可以給醫師們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更多的掌握專業知識,提升醫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患者在該院足踝外一科遠離了疼痛的折磨、重拾了骨骼健康,在主任劉新江的帶領下,科室穩步發展,病人反饋良好,社會滿意度較高。
劉新江 主任醫師
1987年河南醫科大學畢業。長期從事骨科臨床研究工作。多次在國內大醫院進修學習,2015赴德國威爾森矯形骨科醫院研修。對骨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技術嫻熟,經驗豐富。
近年以來主要從事足踝外科的科研、臨床和教學工作。對足踝外科的常見病如創傷及創傷后遺癥,腫瘤,感染,畸形矯正有較深的造詣。精通拇外翻,高弓足,平足,馬蹄內翻足,踝部骨折,各種關節融合等各類手術,對足踝部手術后和各種創傷后的康復有獨到經驗。
門診時間:周一全天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蔣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