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外媒體黃河行啟動儀式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舉行,2023年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活動正式拉開帷幕,中外媒體記者開啟關注河南、了解鄭州、讀懂中國的文化之旅。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哺育了億萬中華兒女,孕育了綿延不斷的華夏文明,凝聚了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鄭州是河南省會,是黃河文化的主地標城市。近年來,圍繞打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主品牌,鄭州深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戰略行動,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與內涵,連續3年舉辦黃河文化月活動,全方位塑造了“天地之中、華夏之源、功夫鄭州”的文化標識。
舉辦“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外媒體黃河行暨2023年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旨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讓世界通過黃河文化進一步了解鄭州、認識河南、讀懂中國。
活動邀請到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中新社、工人日報、農民日報、人民網、環球時報、《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環球網等中央媒體,美國、意大利、新西蘭、俄羅斯、阿根廷、匈牙利、西班牙、阿塞拜疆等國外媒體,以及省、市新聞媒體參加。
中國外文局新媒體國際傳播中心常務副總經理王新玲表示,黃河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州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了解河南、鄭州的歷史文脈,對理解當下中國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講好河南、鄭州的歷史文化故事,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應有之義。
“中外媒體黃河行”采風活動第一天,中外媒體記者來到鄭州商都遺址,見證比殷墟還要早的商文化。
鄭州商代都城遺址是鄭州作為我國八大古都的核心文化載體,豐厚的商都文化更是鄭州獨具個性的文化名片。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作為商文明和亳都遺址的集中展示文化空間,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傳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的首選讀城打卡之地。
走進“巍巍亳都 王都典范——鄭州商代都城文明展”主題展,講解員從“文明搖籃”“玄鳥生商”“巍巍商都”“大邑商都”“四方之極”“生生不息”“守望保護”七個單元,為中外媒體揭開了鄭州這座沉睡了3600年都城的神秘面紗,展示厚重的商都文化和最長的城市延續脈絡。和著悠揚的樂聲,大家跟隨光影重歷從早商開始的一個鮮活的商代世界,在滿目的文物中窺見中國早期都城文明的文脈傳承。
“今天在鄭州商城遺址博物館系統了解了鄭州商城城墻是怎么修建的,包括整個商城3600年前是一個怎樣的面貌,對我來說是大開眼界。在黃河畔有這樣一座城市,經過了3600年的歲月的洗禮,依然欣欣向榮,我期待把我看到的這些現象記錄下來,向大家講述新時代的鄭州故事。”中新社記者韓章云說。
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媒體記者還參觀了“奔流——魯迅博物館藏黃河流域石刻拓片展”,欣賞黃河沿岸石刻藝術的精美絕倫、博大精深。
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媒體記者們實地體驗深受國內外青年朋友喜愛的鄭州新興文化地標,感受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來自新西蘭KORDIA TV的記者Klupp Jr John Gardner 是一位中國文化迷,他告訴記者,對于鄭州這座城市的名字他耳熟能詳,因為在中國坐高鐵的時候能經常路過此地。
“我之前聽說鄭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這次能親身感受它厚重的歷史讓我激動不已,我又一次被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璀璨的文明所震撼!”John Gardner說。
接下來,中外媒體記者還將探訪觀星臺,了解鄭州居于“天地之中”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見證;到黃河博物館和南裹頭,見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武建玲 楊麗萍 陳凱 /文 李新華 見習記者 王夢瑤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