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巨龍華夏國脈,天地之中文明之源。9月15日上午,參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外媒體黃河行活動的外籍媒體記者們瞻仰黃河博物館、參觀觀星臺,從博物館中的一件件展品中感受“華夏國脈”的磅礴氣勢,從周公測景臺到元代觀星臺品讀“天地之中”的孕育的璀璨文明。
黃河博物館成立于1955年,是我國第一座河流博物館,也是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主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主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等六個展區。通過珍貴的文物標本、歷史文獻、圖片等,輔以模型、錄像、雕塑、場景復原、三維動畫、互動體驗等生動展示了自然黃河、人文黃河、歷史治河、當代治河等內容。
“來這座博物館參觀,我了解了黃河悠久的歷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來自China Pictorial的英國籍記者Lewis Taylor說,“我知道了中華文明孕育在黃河兩岸,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對于這條河流人們充滿敬畏之情,無論是環保還是治理,要形成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
參觀完黃河博物館,外籍媒體記者們把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江恩慧教授圍在中間,就各自感興趣的話題展開提問。被問到最多的就是“為什么要叫黃河?”“黃河在發源地時水是清澈的,流經黃土高原時隨著諸多帶有泥沙的支流的匯入,以及對河道的沖刷,黃河帶入了大量的泥沙,才形成了黃色。黃河進入河南后,也沖刷出了黃河中下游廣袤的平原,這里適宜農耕、適宜人類居住,就此誕生了中華文明。”江恩慧教授深入淺出地講解讓外籍媒體記者們收獲頗多。
位于登封市告成鎮的觀星臺,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公元1267-1269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建筑之一。觀星臺除測景臺和觀星臺兩座天文科技建筑外,中軸線上還保存有照壁、大門、戟門、周公祠、帝堯殿等明、清建筑。
唐代建立的周公測景臺,是唐代在西周測日影定地中的基礎上修建的重要天文遺跡。測景臺是在古代測景臺的基礎上經過革新而創立的一種當時最先進的天文觀測設施。通過講解員對于周公測景臺講解,外籍媒體記者們了解到了其用途和意義,也品讀出“中國”和“天地之中”的內涵。
觀星臺以磚砌臺體來構成圭表,如同一座建造精密的天文儀器,形如覆斗,體型高大,灰磚砌筑,細膩挺拔,是保存完好的元代天文觀測儀器,使測量太陽投影變化的精度大大提高。“中國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通過在觀星臺的實地觀測,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編制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該歷法的一個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天,同現代科學測定的回歸年長度365天5小時48分46秒相比,一年僅差26秒。”當聽到講解員此講解時,外籍媒體記者們無不發出贊嘆之聲。
來自俄羅斯巴什基爾電視臺的記者馬琳拿著手機一直在拍攝觀星臺。“這么古老的建筑居然能發揮出這么先進的作用,真的是太神奇了!我一定要把它拍攝記錄下來。”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武建玲 楊麗萍 陳凱/文 李新華 見習記者 王夢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