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在鄭州感受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2023-09-2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綠草如茵處,黃河映古流。19日上午,微博文化之夜系列活動之“探尋鄭州寶藏之旅大V行”組織數位微博文化名人、學者、大V來到鄭州黃河文化公園、黃河灘地公園、黃河博物館等處,在斜風細雨中,感受大美黃河的自然風情,感知黃河文化的鄭州魅力,感悟華夏國脈的源遠流長。

          在鄭州黃河文化公園,行走至氣勢恢宏的炎黃廣場,高106米的炎黃巨塑巍然聳立,令人敬仰。兩側117位中華歷史名人群雕,以“中華魂”為主題,按照“文明曙光”“文治武略”“智慧之光”“賢哲師表”“文采風流”五個主題,展示著千年文明,激勵著華夏兒女。

          “站在這里我有種人真的很渺小的感覺,這種渺小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大與小,而是每個人在面對華夏文明時油然而生的敬畏感。”在鄭州黃河文化公園,仰望炎黃二帝巨塑的微博大V@馬克筆游老師非常震撼,她透露自己正在進行一個新的創作,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今天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發現文化是能夠聯系古今的,我希望在自己的作品里面能夠呈現出這些我們炎黃子孫獨特的、獨屬于我們的一些文化元素,然后跟現代的科技、網絡等相結合,去展示我們東方文化的神秘感。”

          濛濛細雨中,嘉賓們來到位于鄭州黃河灘地公園的南裹頭觀景點,欣賞秋風秋雨入黃河的大美生態風光。

          近年來,惠濟區科學處理生態保護和發展建設關系,按照嫩灘、中灘、高灘“三灘分治”的理念,規劃建設約44平方公里,具有生態修復區、濕地片區等14個功能區的鄭州黃河灘地公園,建成九縱三橫25條、65公里長的慢行道路。

          為了給游客提供更好的觀賞黃河的點位,惠濟區打造了蒼茫黃河的南裹頭觀景點、幸福黃河的海事觀景點、浪漫黃河的惠武浮橋觀景點。栽植綠化林木22萬多株,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修復,通過退漁復濕、播撒作業等方式,恢復濕地6500畝;修復十八門閘蓄滯洪區,清淤泥、拆違建、建水閘,打造了一個具有北方氣韻、濕地風貌的濱河生態景觀。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鄭州黃河灘地公園,我特別喜歡南裹頭淺灘那邊的沙洲。”大V@花落成蝕是一位在微博擁有400多萬粉絲的科普作家。“我注意到鄭州在生態保護上有一些好的做法,聽說這里的沙洲是不讓人上的,那樣的淺沙灘非常適合鳥類繁殖和生活,我相信在冬天,一定會有很多候鳥在這里越冬,在這里度過一個舒適的冬天。”

          在這里,嘉賓們還踴躍參加2023年中國(鄭州)黃河合唱周指揮部聯合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鄭州市分公司舉辦的“歌從黃河來”主題郵展活動,感受郵票上的“黃河故事”。

          在黃河博物館,嘉賓們系統感知華夏國脈的源遠流長。

          黃河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河流博物館,現有藏品1萬余件(套),通過文物標本、歷史文獻、圖片、模型、三維動畫等展示了自然黃河、人文黃河、歷史治河、當代治河等治河理念與實踐等內容,被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

          “黃河博物館帶給我的感觸挺深的。”知名微博博主鄧棋元說,在這里參觀游學可以了解我們這個民族的文明發展史,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唯一一個文明保持延續、沒有中斷的國家。“我覺得這是我們作為中華民族最為自豪的一點。”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楊麗萍 李雅薇 牛藝杰/文 周甬/圖

          分享到: 編輯:朱琳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