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詩詞成為日常生活的精神底座
以詩為媒,嘉賓齊聚詩圣故里探討經典傳承
“天地之中”話詩情,共論經典永流傳。昨日上午,第七屆中國詩歌節重頭戲之一、以“中華經典詩詞與文化傳承發展”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詩詞論壇在詩圣杜甫故里鞏義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學者,以及中華詩詞學會、黃河詩會的嘉賓會聚一堂,以詩為媒、以文通心,感念詩圣情懷,探討詩詞經典,共話文化傳承與發展。
昨日下午,與會嘉賓前往杜甫故里、石窟寺、康百萬莊園、永昭陵展開創作調研活動。昨晚,“故鄉月·家國情”杜甫故里詩歌朗誦會舉行,重溫杜詩里的山河歲月、家國情懷。
嘉賓在石窟寺參觀
“一部杜詩就是儒家精神的詩語表述”
“很高興看到,鞏義在獲得‘中華詩城’的榮譽稱號后,更高地舉起了詩詞文化這面旗幟,并用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周文彰致辭時表示,第七屆中國詩歌節深入探討“傳承與創新:新舊體詩的百年發展”和“中華經典詩詞與文化傳承發展”,正當其時,很有必要。
“隨著一代代人吟誦傳承,中華經典詩詞潤物無聲般融入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成為中國人共有的精神家園。中華經典詩詞中蘊含的意境、美感、哲理與價值觀,具有跨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直到今天依然能夠帶給我們啟迪,陶冶我們的情操。”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總編輯盛若蔚表示。
“詩詞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時代活力,是文化創新創造的寶貴資源,詩詞文化參與了民族基因的塑造、民族思想的啟迪、民族心靈的溫潤,對涵養民族精神和增強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河南省文聯主席邵麗說,杜詩在千年之后,還溫暖著我們、激蕩著我們,這就是詩歌的力量。
南京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顧問、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名譽會長莫礪鋒在通過視頻分享“中華悠久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時,更是稱“一部杜詩就是儒家精神的詩語表述”。
“一部杜詩作品一般認為是1458首,它在題材內容上面非常廣泛、非常豐富,大到山川云霧,小到草木蟲魚,從他心中的喜怒哀樂,身邊的悲歡離合,一直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形態情況,它都包容在里面,都寫得非常好。就像錢穆曾經說過的——杜甫是唐代的純儒,他本人雖然沒有寫過闡釋儒學的理論著作,但是他的詩歌用壯麗的語言,用生動的生活圖像形象地闡釋了儒學,闡釋了儒家精神。”莫礪鋒分享了個人閱讀杜詩受到的感染和熏陶,指出繼承傳統文化,杜詩肯定是閱讀的重要對象,通過閱讀可以直接接觸到、領會到中華悠久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詩歌從日常生活中來,又高于日常生活
論壇上,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理論研究與評論部主任林峰闡述了傳統詩詞的當代功能和現實意義。
“中華詩詞每每在重大時刻,迸發出力挽狂瀾的氣勢。”林峰通過分析詩詞的引領功能、教化功能、審美功能、抒情功能,指出傳統詩詞是一部集人生、人文、人性的活典范,它通過詩詞的陶冶來達到教育眾生,凈化心靈、塑造人格的目的,這種以情感人的潛移默化是其他任何理性教材都無法比擬的。
“人的身心經過詩詞的滋養,會變得格外明亮、清澈、空靈,春花秋草,山河四季,乃至日常點滴都會有一種詩意的盎然生發,讓人美不勝收,遍體通透。”林峰認為,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知,詩詞的功能會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詩詞也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精神底座。而讓傳統詩詞的功能進一步融入百姓生活、融入時尚風情、融入經濟發展,成為推動當代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這是中華詩國應有的擔當和自豪。
“古往今來,詩詞始終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現在的詩詞熱不是什么外力的推動,傳統詩詞的火種其實從來就沒有熄滅過。”中國韻文學會榮譽會長(原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南京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鐘振振說,在他看來,詩歌是一種表達方式,它并不神秘,相反,它無時無刻不在人們的生活當中。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以“詩興當得山河助”為主題,暢談“人詩互證與詩歌境界”。在李少君看來,詩歌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不是獨立于生活之外的,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以杜甫為例,說明了這一觀點。“思想家陳寅恪說杜甫的詩歌是‘詩史互證’,也就是說杜甫的詩歌可以當成歷史來看。這個歷史,一方面是大的、家國的歷史,另一方面也是杜甫的個人生活史。杜甫的很多詩歌都是寫他的日常生活,比如說他和鄰居是怎么聊天的,跟朋友是如何互相寄贈詩歌的,他是怎樣懷念李白的等。”
他同時表示:“詩歌從日常生活中來,但又高于日常生活。它把我們的生活進行詩意的超越,將其變成永恒歷史的一部分。它能夠給我們帶來安慰,也能讓我們超越當下、超越時間,融入永恒之中。”
融媒體時代 古典詩詞破圈跨界傳播
融媒體時代,詩詞文化已經成為一幅數字畫卷,以嶄新的樣貌徐徐展開,該如何面對這一變化?人民日報社文藝部主任袁新文在論壇上以“融媒體時代的詩詞文化傳播”為主題作報告。
“融媒體時代,我們非常關注網絡支持下古典詩詞的破圈跨界傳播,時常討論短視頻等網絡視聽產品對古典詩詞的精彩演繹和多元呈現。但是,我們卻相對忽視了這樣一個現實,即古典詩詞與網絡視聽的相互成就和雙向奔赴。”袁新文認為,燦若星河的古典詩詞,不僅為短視頻等網絡視聽產品提供了豐富素材和浩瀚內容,而且為網絡視聽產品的創作生產,帶來了有益的啟示。
那么短視頻創作生產怎樣打造精品?袁新文說,要抓住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鮮明特點,經典因為有了“思想硬核”,即便只有寥寥二十幾個字,也能表達深邃內涵,具有穿透時空的文化價值,這也正是融媒體時代網絡視聽作品應當傳承借鑒的寶貴藝術經驗:一是有豐厚而深邃的思想內涵;二是有普遍而真摯的情感情懷;三是有篤定而執著的創作態度。
論壇上,眾多嘉賓分享對中國經典詩詞的精彩解讀和深刻見解。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思煒,詳細分析了杜詩語言運用的創新;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詩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耿占春詳細講解了現代詩的歷史與修辭;詩人、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原主任葉延濱發表了“新時代中華傳統經典詩詞與中國現代新詩的相互促進與發展”主題演講。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蘇瑜 盧文軍 李曉霞 謝慶 張曉璐 程子鑫/文 周甬/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