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一些機構或個人以非法牟利為目的,誘導消費者委托其辦理退保事項,隨著不法分子的不斷加入,“代理退保”已逐步呈現產業化趨勢,國家已聯合多部門開展專項行動,共同整治“代理退保”亂象。
“代理退保”行為并非真正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而是利用歪曲事實,編造證據,提供虛假信息等非法手段,防止消費者與監管部門或保險公司正常溝通,煽動消費者惡意投訴。利用可以“全額退保”的噱頭,誘引消費者提供身份證信息、銀行卡信息、保單信息、聯系信息等敏感信息,慫恿消費者簽訂代理服務協議,獲取高額傭金。“代理退保”行為已嚴重擾亂了正常的金融市場秩序,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危害社會穩定。
請廣大消費者擦亮慧眼,認清非法代理退保的風險:
失去保險保障風險:不法分子故意捏造事實,慫恿消費者退保,卻不考慮消費者退保后導致的風險和后果,消費者退保后不僅喪失了風險保障,隨著年齡、健康狀況的變化,可能將面臨重新計算等待期、保費上漲甚至被拒保的風險。
財產安全風險:不法分子誘導消費者簽訂代理服務協議,收取消費者高額手續費,并引導消費者退舊保新,或購買所謂的理財產品賺取傭金,使消費者蒙受財產損失。
信息安全風險:消費者提供的敏感信息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惡意使用或泄露,并進行詐騙,借貸或非法集資等。
法律風險:如果消費者參與非法行為,甚至構成詐騙的,可能會面臨訴訟或行政處罰等法律風險。
《中國銀保監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有關工作的通知》(銀保監罰〔2021〕23號)第三條:“代理退保”不僅危害消費者的財產安全,還暗藏集資詐騙風險、危害消費者的信息安全。消費者要提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一旦遇到矛盾糾紛或利益受損,可以綜合運用投訴、調解、舉報、訴訟等渠道,合理合法表達訴求,依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來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
溫馨提醒:謹慎辦理退保業務,防范“代理退保”騙局,保護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避免失去保障,后悔莫及。
余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