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點餐、掃碼停車、掃碼入園……掃碼消費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服務效率,也為餐飲、文旅等產業的提質增效帶來新契機。然而,當前掃碼消費仍存在強制掃碼關注、頻繁推送廣告等問題,不僅降低了消費體驗,也給個人信息安全帶來隱患。
例如,掃碼程序繁瑣,關注公眾號、注冊會員、短信驗證等操作耗費消費者的時間和精力,后續垃圾短信的推送讓人防不勝防。另外,在面臨手機信號弱的場景下,消費者無法及時滿足個人需求;對于兒童、老年人及特殊群體而言,掃碼無疑是擋在他們面前的一道“圍墻”。
我們理應明白的是,掃碼消費是“可選項”,不是“必選項”。當掃碼消費變成一項強制性要求時,信息安全問題也接踵而至。商家為什么要讓消費者關注公眾號、強制掃碼消費?在掃碼過程中,對于消費者填寫的個人信息,商家有沒有妥善保管?是否將消費者信息出售給第三方平臺用于大量虛假廣告甚至色情、詐騙廣告的推廣?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強制掃碼消費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新修訂的《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明確提出,未經互聯網用戶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強制或者變相強制訂閱關注其他用戶公眾賬號。中國消費者協會也發文明確指出,強制掃碼點餐、強制關注公眾號或授權個人信息的行為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讓模糊的強制掃碼邊界漸漸清晰起來仍需各方合力,進一步完善適配的法律,讓商家和消費者都能享受掃碼消費帶來的便利。
不過,技術便利和保護隱私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科技進步更不能缺乏人情味。所有商家都要自覺強化法律意識、誠信意識,設置“傳統”和“智能”兩種服務模式。再者,消費者要提高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意識,在面對商家要求強制掃碼消費時,要勇敢拒絕,并及時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以防止個人信息安全受到侵害。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技進步以便捷民眾為本是大勢所趨。但創新總是具有兩面性,在掃碼消費等涉及信息安全的事情上,還需遵循“知情同意”等原則,確保任何新興事物能夠始終在正確的法律軌道內運行。
掃碼看相關新聞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評論員 任思凝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