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光大銀行鄭州分行舉辦的“光大大講堂”在鄭州龍湖金融島鄭州光大中心再次成功開講。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博導,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劉紀鵬教授以《大國崛起與資本金融——兼論當前股市》為題,展開了2個小時的精彩分享。
資本市場要率先成為共同富裕的平臺
在本期光大大講堂開講當天,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
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5%,二季度增長6.3%,三季度增長4.9%。另據7月份公開數據,2023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7.9%,制造業投資增長6.0%,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萬億,同比增長8.2%;外貿進出口20萬億,上漲2.1%,但增速繼續放緩。
“經濟穩不穩,關鍵在金融。”劉紀鵬表示,疫情以后,中國的經濟一直在回暖,許多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過程。劉紀鵬強調,要讓資本市場率先成為共同富裕的平臺,通過尊重資本、振興股市來找到經濟新的發展抓手。他認為,股市上漲將帶來巨大的資本回報,有助于激發投資者的熱情,提高整體經濟的活力。他特別提到,股市上漲一千點相當于增加了25萬億元的市值,這對于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金融是中國經濟崛起的主戰場
劉紀鵬認為,大國崛起需要伴隨資本市場的崛起。中國想要在未來崛起,提高金融核心競爭力,走金融強國之路勢在必行。
“金融是中國經濟崛起的主戰場。”劉紀鵬表示,搶占國際資本市場制高點,中國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在拉動實體經濟的同時打造金融平臺;?二是中國金融本身需要制度創新;三是大國崛起關鍵期,須在新國際分工中占領戰略制高點。
“需要發揮資本市場在我國的資源配置作用,通過資本市場投資人共擇系統來配置資源是最優選擇。”劉紀鵬說。偉大的資本市場能孕育出偉大的實體經濟。世界百強公司均產生于股市系統。美、日、英金融中心擁有最大股市,孕育最大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產生于在實體經濟,又成為實體經濟母體。
在他看來,公司化、資產證券化、資源數字化、信用制度放大日益重要。資本市場系統開放,讓無形之手伸入資本市場母體和公司主體中。“向開放的母體數字化、主體公司化的資本市場轉移乃大國崛起之前提。”
解決中國股市問題要標本兼治
截止2023年10月16日,我國A股股票總數突破5340家。2022年全年A股市場融資規模5869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在中國股市,股票發行普遍存在“兩高+超募”的現象,兩高是指高價和高市盈率發行。而超募是指券商為了多掙錢,大幅超出上市公司所需金額來從二級市場募集資金。
劉紀鵬認為,“兩高+超募”的現象是在中國股市長期低迷、大多數投資人產生不了財富效應下的奇特現象。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和“兩高+超募”結合一起,就種下了財富分配不合理的種子。
股市希望何在?
劉紀鵬認為解決股市問題要標本兼治。治標的方法是短期讓國家資本入場,穩定股市。治本之策,他則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一是推出積極的資本政策,讓資本政策登上大雅之堂。二是從財富分配入手,解決股市的公平與正義。三是從股權結構入手,建議IPO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限定不超過30%(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實現),并對其二級市場拋售預設可流通低價。四是從治理結構入手,不斷完善獨董制度。五是開展融資者、發行者、大股東教育,認識到投資人才是資本市場的衣食父母。六是再融資方面建議少增發,多配股。七是針對違法行為采取“控減持、堵漏洞、強監管”的處罰手段。
據悉,光大大講堂是由光大銀行鄭州分行舉辦的中原地區高端文化品牌活動,以全球視野、高端智庫、公益服務為特色。自2019年8月18日首次開講以來,已先后邀請巴曙松、龔方雄、夏斌、羅援、賈康、尹卓、金燦榮、張立群、谷健全、向松祚、馬光遠、李莉、李大霄等著名專家學者演講,把脈中國經濟形勢,解讀財富管理,分享成功經驗,探討資產配置,為促進銀企溝通、行業交流搭建平臺,為中原崛起提供強有力的智慧支持,進一步助力河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鄭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