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頻道播出了一則新聞“近視鏡度數與實際近視程度存在偏差,小患者佩戴后出現不適”,在眾多家長中引起廣泛討論。
事件起因是一位小學生在眼鏡店配了一副200度的近視鏡,由于戴鏡后眼睛出現酸脹、看近容易疲勞等不適癥狀,于是就到眼科醫院就診,經醫院散瞳驗光后發現近視只有50度。
眼鏡店配鏡與醫院配鏡有大不同
就央視財經新聞頻道播出的新聞事件,我們采訪了鄭州視光眼科醫院斜視與小兒眼科主任馬小倩。她表示,主要原因在于驗光,醫院配鏡是通過醫學驗光的,而眼鏡店配鏡則是普通驗光。
這二者有何區別?馬小倩說,普通驗光一般是通過電腦驗光儀加上插片驗光得出的屈光度數,操作方法和步驟都相對簡單。這種情況下測出的度數并不是特別準確,配鏡后常有頭暈、惡心等癥狀。
而醫學驗光是檢查光線入射眼球后的聚集情況,它以正視眼狀態為標準,測出受檢眼與正視眼間的聚散差異程度。它是根據患者的眼部檢查、屈光狀態、眼位、調節力、視功能、年齡、職業、用眼習慣等十幾項診斷指標而給出的科學處方,直接關系到所配眼鏡的清晰度和舒適度,需要醫生具備豐富的醫學、視光學知識。
專家建議,首次配鏡到正規眼科醫院
“青少年兒童眼部調節能力較強,首次配鏡最好進行散瞳驗光,這是醫學配鏡的前提條件,通過散瞳放松眼睛的調節能力,排除假性近視的可能。但散瞳是醫療行為,需要在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普通眼鏡店并無散瞳的資質。”馬小倩說。
馬小倩表示:“散瞳對眼睛沒有損害,但可能伴有一些不適癥狀,快散20分鐘之后進行驗光,一般4~6小時后癥狀消失;慢散30分鐘之后進行驗光,一般2~3天后癥狀消失”。
馬小倩提醒,近視過程不可逆,隨著孩子生長發育,近視度數還會以每年100度左右的速度遞增,若發展成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就容易出現眼底出血、視網膜脫離、黃斑變性等眼底病變。
她還提醒廣大家長,給孩子首次配鏡請務必到專業眼科醫院,經過醫學驗光之后正確配鏡,并根據醫生建議,每半年進行驗光復查,做好近視的控制,以免發展至高度近視。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蔣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