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黃褐色的石刻靜悄悄地躺在黃河博物館里,它相貌平平,然而刻在表面的文字卻記載了1843年那次黃河上流量最大、水位最高的一次特大洪水。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也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悲歡離合。這塊石刻不僅是一件珍貴的文物,也是一份沉重的歷史見證,提醒著人們要尊重自然,保護黃河。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采訪車隊從鄭報大廈出發
11月8日,鄭州報業集團“沿習之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尋訪之旅”正式啟動,當天記者一行探訪行程第一站鄭州,走進中原種業科技園、黃河灘地公園、黃河博物館、來童寨村,聞見瓜果香甜,漫步綠色廊道,感受“華夏國脈”,聆聽新時代“黃河故事”……
一場開在田埂上的蔬菜博覽會
11月的黃河,蘆花搖曳、水鳥翩飛,告別了秋日的旖旎風光,迎來了初冬的暖陽與色彩。
“家人們,這里是一場開在田埂上的蔬菜博覽會!”當記者溯源而上,踏入位于古滎鎮孫莊村黃河灘區內的中原種業科技園時,一名女主播正舉著手機在地頭和粉絲火熱互動。不久前,第五屆鄭州種業博覽會暨第八屆中原國際種業科技展覽會(簡稱“中原地展”)剛剛在這里落下帷幕。
鄭州市惠濟區中原種業科技園內豐收的瓜果
直播鏡頭掃過,手臂粗長的絲瓜,體大肉厚的巨型南瓜,頂花淡紫的花椰菜,捏一下就要爆出汁水的櫻桃番茄……果蔬種類豐富、讓人食指大動。遠處的大棚和田間,三兩人影綽約其中,隱約有嬉笑聲傳來,一派歸農田園的閑適與安逸。
誰能想到,如今目之所及的青翠菜田,曾經只是孫莊村一塊堆滿建筑垃圾、對河岸堤防安全和灘區生態系統存在不小威脅的“瘡疤”。如何把這400余畝土地利用起來?自2019年9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21年4月中原種業科技園落地惠濟區后,終于有了答案。
兩年時間內,中原種業科技園依托區位和地理優勢,成功將自身打造成為集種業品種推廣、科普教育、觀光休閑、生態農田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鄉村特色產業集合地,更三次承辦鄭州種業博覽會暨中原國際種業科技展覽會,搭建起中外農業產業合作交流平臺,擦亮了“中原地展”“鄭州種業”的亮麗名片。
鄭州市惠濟區中原種業科技園內豐收的瓜果
中原種業科技園負責人關占威告訴記者,今年的“中原地展”,囊括了339家參展商、6506個品種和55個蔬菜品類。此次展示品種之多、蔬菜長勢之好,創歷屆之最。
擦亮鄭州種業“名片”,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設立在鄭州之北、黃河沿岸的中原種業科技園,緣何能生發出如此巨大的影響力。關占威表示,河南土地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優越,而鄭州交通區位優勢和黃河國家戰略優勢顯著。以活動為依托,近年來吸引了眾多全國知名農業專家學者、國內國際農業企業來此交流研討。這對于推動種業振興、產業升級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田間的每一塊牌子都代表著一個蔬菜品種”,關占威隨手薅起一棵白菜,兩手一掰,把嫩黃的菜心遞到記者眼前。“這些既是實驗田也是展示區,游客可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看到種子從萌發、生長到結果的狀態,直觀對比優劣”,他表示,待到成熟季到來,不用一個月所有可采摘蔬菜都能被游客消化完畢。
如今,中原種業園區已化身鄭州市民休閑娛樂、家庭出游的網紅打卡地,更成為了凸顯惠濟區美麗鄉村建設、彰顯黃河文化魅力的文化鄉村示范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水和諧的黃河畔新圖景
時值初冬,記者來到了鄭州市惠濟區的黃河灘地公園疏影路,如絲線般細密的夕陽穿過一側整齊緊致的法桐林,在疏影路上留下一道道充滿節奏的明暗光影。道路兩側的樹林里,成群的孩童們尋找枯枝搭建小帳篷的骨架,小腳踩在滿地枯黃的楓葉上,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這里儼然成了市民的網紅打卡勝地。
漂亮的黃河灘地公園林蔭路成了市民打卡網紅地
疏影路不遠處的星海湖畔,黃白蘆葦蒲草隨風搖曳碧水蕩漾,波光粼粼,幾只白鷺在碧綠的湖面上低翔,游人漫步湖邊,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位于惠濟區內的鄭州黃河灘地公園規劃建設面積約44平方公里,具有生態修復區、濕地片區等14個功能區。
“疏影路和星海湖成為網紅打卡點,吸引更多人領略黃河風光,單日最高游客達8萬人次。”鄭州黃河灘地公園灘區保護局局長商桂平說。“我們還探索‘管委會+公司’管運模式,給公園配備停車場等設施,開展高效農業觀光研學,讓市民來這里看見美,吃得好,玩得盡興。”
目前,鄭州黃河灘地公園發展建設初具規模,已建成九縱三橫25條65公里彩色慢行道路系統和以防汛物資石頭、原生態木材、草坡條石為主題的南裹頭、海事、浮橋3個觀景平臺。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修復,共退出漁業養殖6200余畝,恢復自然生態2500余畝。
黃河灘地公園宛如大自然的畫布,蜿蜒的黃河與成排的樹木在這里交織出一幅寧靜而美麗的景象。在這片寧靜之地,運動健身如同一曲和諧的交響樂,讓人沉浸在自然與健康的完美交匯之中。
“25條健身步道為市民提供了輪滑、騎行、慢跑的場地,使鄭州市民能近距離貼近黃河,感受黃河的美,還吸引了大量的賽事在惠濟區的黃河岸邊舉行。”惠濟區文化旅游體育局體育科科長任群說。
10月29日,上千人齊聚灘區公園,鄭州·黃河馬拉松賽健康跑、家庭跑在這里拉開序幕,參賽選手奔跑于黃河沿岸的生態走廊之間,穿越健身步道之上,選手們不僅是體魄的角逐,更是共筑健康夢想的集體舞臺,為每一個參與者奏響生命的激揚樂章。
惠濟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張超告訴記者,11月12日上午,“巴迪瑞杯”2023鄭州黃河自行車公開賽也在南裹頭廣場的黃河會客廳鳴槍開賽,來自全國的1400名專業運動員和自行車運動愛好者,騎行在黃河觀光路上,近距離感受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風采,欣賞鄭州這座國家中心城市的魅力。
河畔新村成了網紅打卡地
夕陽余暉灑入黃河,滿目盡是金黃。在黃河南畔,三個村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蛻變,整潔的街巷、紅墻黛瓦的三層小樓、規整的農田與濕地公園交相輝映,宛若畫中仙境,散發著鄉村的淳樸與生態的芬芳。
?“一村一特色、三村聯動、同步推進”,金水區將馬渡、來童寨、黃崗廟3個村分別定位為科技文化創新型、慢享康養體驗型、非遺引導研學型未來鄉村,統籌打造片區產業,通過系統規劃和精心設計,將這15平方公里的河畔區域打造成一幅幸福畫卷,從“美麗鄉村”邁向更為宏偉的“未來鄉村”。
如今,位于來童寨村的“幸福灣”鄉村民宿已經成為不少市民休閑娛樂的去處。這里別具特色的民宿讓人眼前一亮,水泥主題、兒童主題、商務轟趴等12套不同的房型中,有觥籌交錯的朋友“轟趴”,也有幸福和諧的親子度假……在這里,游客可以盡情體驗朋友“轟趴”或是家庭度假的美好時光,每一間民宿都是一段有趣的體驗。
“從去年年底開始,訂單一直不斷,‘幸福灣’成了網紅打卡地了!”來童寨“幸福灣”民宿經理人娜娜自豪地說。
來童寨村著眼于休閑康養產業,計劃建設“休閑康養小鎮”,已經與多個中醫藥研究院、醫藥類院校、康養機構、太極傳人等展開合作,打造集中醫文化、藥膳、太極養生等為主的休閑康養基地。
在來童寨村的南邊是黃崗廟村,它聚焦打造非遺引導研學型未來鄉村,立足黃崗廟村史,突出鄉土元素,同時放大毗鄰黃河、金水郊野公園等生態自然優勢,以非遺文化街區建設為引領,與省內高校合作開展實踐教育,建設特色非遺的創作、展示、交易、傳播、體驗等平臺,打造非遺小鎮的文化旅游品牌、民俗節慶品牌等。
與來童寨村不同,馬渡村則著眼于科技文化創新,首創了“馬渡夢想科創小鎮”,以國家級創業小鎮為目標,積極吸引各類企業入駐。目前,村內入駐的科創、文創、農創企業已有60多家,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企業的入駐不僅為馬渡帶來了經濟效益,而且也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20年前,從沒想過能過上這樣的日子。”馬渡村一村民說,“現在不僅僅是腰包鼓起來了,大家的文化娛樂活動也多了。”
看不盡的黃河,說不完的黃河
在行程的最后一站,記者走進黃河博物館,一張張照片,一件件文獻,一個個雕塑、碑刻,無不讓人跨越時空,回溯悠久的黃河文明,回望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搖籃,與黃河有關的知識真是浩如煙海,‘一部治黃史,半部中國史’,每一個展區都有可擴充的知識。”黃河博物館“金牌”講解員張笑蕾向記者說。
黃河博物館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主題,分為序廳、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等六個展區。通過珍貴的文物標本、歷史文獻、圖片等,輔以模型、錄像、雕塑、場景復原、三維動畫、互動體驗等生動展示了自然黃河、人文黃河、歷史治河、當代治河等內容。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根基,創造了璀璨奪目的黃河文化,在經濟社會、自然資源、生態安全、文化發展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有“黃河寧,天下平”。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
如今,流淌著時光的九曲黃河,攜帶著歷史的沉淀,不屈不撓地迎著未知的前行。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沿黃經濟體量較大的國家中心城市,鄭州正奮力譜寫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嶄新篇章,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記者手記】:漫步于中原種業科技園,恍如進入科技的綠洲;踏足黃河灘地公園,讓人在喧囂中找到片刻寧靜,沐浴著自然的清新;抵達來童寨村,這里被稱為黃河南岸最美“桃花源”,讓人感受到鄉村的繁榮和傳統的韻味;步入黃河博物館,仿佛穿越時光長廊,領略黃河文明的厚重底蘊。古老的文物訴說著河水的滄桑歲月,讓人感嘆歷史的深沉,對黃河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千百年來,黃河滋養著流域內億萬人民。如今,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黃河正一步步成為人民的幸福河。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石闖 程子鑫 古晨茜/文 周甬/圖 劉洋 谷佳錫 楊鐵虎/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