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門診服務時間、一次醫技檢查結果共享互認、“先診療、后結算”一站式服務…11月22日,記者從河南省衛生健康委獲悉,我省聚焦群眾看病就醫過程中的“關鍵小事”,推出12條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便民惠民服務舉措,從點滴細節入手,全力改善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
舉措一:完善雙向轉診機制?三級醫院門診號源優先向基層轉診開放
按照省衛健委《關于印發2023—2025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便民惠民服務舉措的通知》要求,我省要完善雙向轉診機制,發揮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城市醫療集團)的統籌協調作用,牽頭的三級、二級醫院預留至少40%的門診號源優先向轄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放,由基層家庭醫生為轄區簽約居民提供上級醫院專科門診預約服務,發揮家庭醫生在預約轉診、檢查、住院床位等方面的作用。
牽頭醫院要完善轉診流程,明確專人負責,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縣域內雙向轉診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建立上下聯動、協同高效的雙向轉診機制。
舉措二:保障中高級職稱醫師值守門診?“家門口”看病也能找“專家”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守護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新政要求,根據群眾需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合理調配人力,統籌安排中高級職稱醫師值守門急診、住院服務,提升服務質量和首診能力。依托城鄉醫院對口支援,縣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統籌二、三級醫院、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城市醫療集團)人力資源,做到每周至少3個工作日有一名主治醫師職稱以上臨床醫師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值守門診服務,促進基層首診和分級診療。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可與上級醫院有關科室開設聯合門診,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或聘請退休知名專家每周固定時間坐診,使居民在基層即可獲得優質醫療服務。
舉措三:推進遠程診療和醫學檢查檢驗結果共享互認
我省要持續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診療設備數字化、自動化水平,實現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實現遠程會診、遠程心電、遠程影像等遠程醫療衛生服務鄉村全覆蓋,實現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城市醫療集團)內檢查檢驗結果共享互認,保障居民在基層獲得高效精準的診療服務,減輕群眾就醫費用負擔。
舉措四:適當延長門診服務時間?方便居民就近獲得醫療服務
《通知》要求,在無急診服務且診療量較大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群眾有需求的鄉鎮衛生院實行工作日門診延時服務1–3小時,或酌情在節假日、周六周日等增加門診服務時間,方便社區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學等人群在家門口就近獲得基本醫療、慢病配藥、家醫簽約、健康咨詢等服務。對參加延時服務的醫務人員,提供適當績效補貼,合理安排調休輪休。
舉措五:提供預防接種分時段預約、周末疫苗接種服務
新政明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全面推行預防接種分時段預約,開展預約周末疫苗接種服務。接種門診結合服務能力、轄區居民服務需求、日常作息時間等開放周末接種門診,合理分配周末預約號源,對工作人員合理安排值班、輪休,節假日服務人員按規定予以補助。
舉措六:深化“一老一小”健康管理服務
《通知》明確,每年為65歲及以上老人(轄區內常住人口中)免費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務,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評估、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和健康指導等內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并及時更新轄區65歲及以上重點人群健康服務臺賬,加強主動聯系和動態服務,根據健康需求及時做好轉診轉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進行適老化改造,設置老年人友好服務崗位或窗口,為老年患者提供就醫咨詢、導診、就診手續辦理、自助信息設備、手機終端等協助辦理服務,對老年患者實行“五優先”:優先掛號、優先就診、優先化驗、優先檢查和優先取藥。
將0–6歲兒童健康管理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強新生兒家庭訪視、兒童體格檢查、心理行為發育評估、聽力和視力篩查等,為家長進行科學喂養、預防傷害、口腔保健等健康指導。優化、整合婦幼、公衛及計免信息管理系統,設置短信提醒功能,提醒患者及時服藥、就醫、接種疫苗、按時體檢等。
舉措七:健康保持落實在日常?為慢性病患者提供運動、飲食處方或建議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首次診斷為或處于2型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初期的慢性病患者提供運動健身、飲食營養等非藥物處方和戒煙、限酒、“三減(減油、減鹽、減糖)”等建議,幫助其通過適量運動、健康飲食等方式控制肥胖等危險因素,恢復并保持健康狀態。
舉措八:方便居民配藥開藥?社區提供兩類慢病長期處方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全面實施高血壓、糖尿病兩慢病長期處方服務,為病情穩定的患者開具4–12周長期處方,并逐步擴大慢性病病種覆蓋范圍。在確保信息真實和用藥安全的前提下,對高齡、臥床等行動不便的慢性病簽約患者,經患者本人授權后可由家屬代開藥。
舉措九:深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定期聯絡、如約隨訪
強化家庭醫生和簽約居民的聯系,通過電話、微信、短信或區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信息平臺每季度至少聯系一次。對重點簽約居民按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和簽約包服務內容開展相應頻次的隨訪、履約服務,經上級醫院住院治療后病情穩定居家康復的簽約患者,簽約家庭醫生在其出院1周內進行電話或入戶隨訪,根據其身體狀況、服藥情況等提出康復治療建議并開具健康教育處方。推進電子健康檔案向簽約居民個人開放。有條件的基層醫療機構設立慢性病一體化門診。
舉措十:提高中醫藥服務水平?鼓勵開展中藥代煎、藥物配送個性化服務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居委會、鄉村群眾活動場所等,廣泛普及中醫藥健康知識。基本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全覆蓋,鼓勵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中醫閣,集中開展基本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一體化中醫藥服務,積極開展中藥代煎、藥物配送等個性化服務。普遍將中醫藥服務納入簽約服務內容,加強簽約團隊中醫藥人員配置,推廣適宜的中醫藥簽約服務包。
舉措十一:居民門診、急診、住院就醫可“先診療、后結算”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全面推行轄區常住或參加基本醫保的居民門急診、住院就醫過程中“先診療、后結算”一站式服務方式,提供多種付費渠道和結算方式。推動將村衛生室全部納入當地醫保定點管理,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舉措十二:改善就醫服務環境?基層就醫也應“一人一診室”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推行“一人一診室”,保護患者隱私,維護就醫秩序。加強環境整治和衛生間清潔工作,保持就醫環境干凈整潔,門診公共衛生間要做到“兩有一無”,即有流動洗手水、有洗手液(皂)、無異味。設置和完善機構內就診指南及路徑標識,方便群眾就醫。設立便民服務站(志愿者服務站),放置輪椅、座椅、雨傘、老花鏡等便民設備設施,采取“導醫+志愿服務”相結合的模式,做到文明服務“五個一”,即“一張笑臉、一聲問候、一把椅子、一次性告知、一站式辦理”。協助患者辦理各項就診手續,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