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省委宣傳部舉行“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農業農村專場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我省農業農村部門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方面的進展情況和成果成效。
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1300億斤
我省是全國重要的農業農村大省,立足河南實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牢牢守住確保糧食安全、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著力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加快建設農業強省。
抓好糧食安全,積極對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和機制保障,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1300億斤,小麥單產、總產穩居全國第一。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糧食播種面積持續穩定在1.61億畝以上,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330萬畝,讓更多“靠天田”變成了“高產田”。今年在全國率先探索“投融建運管”一體化市場化推進模式,到“十四五”末要建成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目前已建成292萬畝,預計可增加糧食產能33億斤以上,力爭到2025年糧食產能跨上1400億斤新臺階。
今年我省夏糧產量710.02億斤、仍處于歷史高位水平,秋糧增產奪豐收行動效果明顯,秋糧產量預計超600億斤,全年糧食總產預計將繼續保持在1300億斤以上。截止10月底,全省能繁母豬存欄385.3萬頭、居全國第一位,處于農業農村部規定的綠色合理區間,前10個月累計外調生豬2862.6萬頭、全國第一,蔬菜、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
全省被認定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632個
做足做活“土特產”這篇大文章,先后出臺18條措施支持綠色食品業加快發展。
全省被認定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632個、居全國第二位,累計創建7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構建12個國家級、100個省級、274個市級、278個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體系,建設92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8個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495個。
種業振興成效顯著,小麥、花生育種水平國際領先、供種能力全國第一,中原農谷建設成勢見效。技術裝備加快迭代升級,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9%,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
全省農村集體資產3934.2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1209.5億元、占比30.7%,有經營收益的行政村占比達81.1%,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0.3萬家、家庭農場發展到26.5萬家、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12.6萬家,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動能、增添了新活力。
前三季度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18元
抓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推動農村面貌煥發新氣象。在全國率先出臺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創建20個鄉村建設示范縣、100個示范鄉鎮、1000個示范村。
新改建農村公路8576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3.8萬公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升至92%,新改建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16.3萬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0.5%,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所有行政村和97%的自然村。
今年我省新增返鄉創業16.38萬人、累計55.33萬人,新增帶動就業99.47萬人、累計269.15萬人,形成了“鳳歸中原”促振興、返鄉創業奔共富的生動局面。
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完成職業技能培訓252.2萬人次,新增持證技能人才403.2萬人,前三季度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18元、同比增長6.8%、高出城鎮居民2.4個百分點,農村平均每百戶居民擁有家用汽車39輛、空調135臺、熱水器84臺。
農產品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我省是農業大省,也是農產品生產、消費和調出大省,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方面下足了功夫。
近年來,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嚴格執行新《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堅持“保安全”“提品質”兩手抓,農產品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在全國率先開展全域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推動以縣域為單位建立責任明晰、監管有力、執法嚴格、運轉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1791個鄉鎮設立了監管站、4.4萬個行政村配備了專兼職協管員。建立完善合格證+追溯碼的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使合格證成為農產品來源明晰的“出生證”、上市銷售的“通行證”、質量安全的“保證書”。
推動標準化生產,認真落實“標準河南”建設任務,今年發布農業地方標準65項,現行標準存量617項。大力推動農產品質量提升,全省有效期內綠色優質農產品3604個,比2020年底增長了41.38%。申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61個,總面積占全省耕地的13%。
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1元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我省嚴格落實過渡期內“四個不摘”要求,著力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堅持常態化監測與集中排查相結合,今年全省集中排查農戶近2000萬戶,把符合監測條件的農戶及時納入監測范圍,監測對象規模居全國第2位。鞏固“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成果,脫貧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失學輟學學生應返盡返,低收入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9%以上,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住房安全問題動態清零,農村供水保障水平不斷提升。
緊盯群眾增收,不斷縮小收入差距,實施田園增收等產業發展十大行動。今年全省實施幫扶產業項目3914個,帶動增收104.45萬戶次。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全省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務工就業233.66萬人,完成年度目標的113.74%。今年前三季度,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1元,同比增長7.2%,比全省農村平均水平高0.4個百分點。
堅持資金投入總體穩定,截至11月20日,今年中央、省、市、縣四級共安排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213.98億元,全省實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13278個;全省扶貧項目資產(含幫扶項目資產)43.42萬個,資產規模1609.18億元,持續發揮惠農效益。
我省拖拉機、配套農機具全國第一
農業機械化是夯實“三農”基礎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全省農機總動力1.086億千瓦、居全國第二,拖拉機 327.5萬臺、配套農機具723.9萬臺,均居全國第一;稻麥聯合收獲機24.8萬臺、玉米收獲機9.4萬臺、花生收獲機10.1萬臺,居全國第一方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7.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小麥生產、玉米生產、花生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智能農機裝備進入農業生產一線,全省試點推廣農機自動導航系統近4000臺,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的農機,已在露地蔬菜、特色經濟作物生產中規模化應用。
除了數量,農機裝備結構也在不斷優化。近兩年,我省共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近40億元,加大對智能農機、復式農機、高端農機、急需農機的補貼力度,新增農機具44.97萬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9.6萬臺,糧食烘干機1255臺,受益農戶42.2萬戶,帶動投資159.6億元。
“七大行動”確保“三農”高質量發展
在加快推動“三農”高質量發展方面,我省的主要實施“七大行動”。
一是實施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全年新建高標準農田535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400萬畝,一大批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農業機械得到落地推廣;二是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以“中原農谷”建設為主抓手,加快建設現代種業強省,中原農谷累計培育新品種122個,“新麥26”推廣面積超過600萬畝,居全國超強筋小麥種植面積第一位;三是實施萬億級綠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動。聚焦小麥、生豬、肉牛、食用菌、中藥材等20個優勢特色,推進延鏈增值、賦能增效,搶占冷鏈食品、休閑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行業新賽道,建成全國重要的預制菜生產基地;四是實施現代畜牧業轉型發展行動。做強生豬產業、做大牛羊產業、做優家禽產業,建設黃河灘區優質草業帶。前三季度,全省肉蛋奶總產量達到867萬噸,市場供應穩定;五是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推動設施農業提質增效,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六是實施宜居宜業和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提高村莊規劃布局合理度、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示范創建參與度,今年新創建5個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累計達到10個;七是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新增國家示范社123家,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發展到7769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1100家。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袁帥 見習記者 趙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