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黃河文化月之中外媒體黃河行 | 山河祖國皆遍覽 且行且歌且吟哦

          2023-11-3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品讀“天地之中”厚重歷史,飽覽“華夏之源”源遠流長,感受“功夫鄭州”獨特魅力……歷時兩個多月的2023年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活動圓滿落幕,作為其八項重點文化活動之一,9月14日~16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外媒體黃河行活動,30余家中外媒體記者穿行鄭州,全面展示鄭州作為華夏文明發祥地、黃河文化主地標地、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的獨特魅力,讓“天地之中,華夏之源,功夫鄭州”的城市品牌叫響全球。?

          9月15日,“中外媒體黃河行”采風活動來到少林寺,體驗少林功夫

          文化鄭州多錦繡

          9月14日,2023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系列活動拉開帷幕,來自阿塞拜疆、阿根廷、巴西、匈牙利、意大利、韓國、巴基斯坦、俄羅斯、盧旺達、西班牙、英國、美國等國家的21名外籍記者、國內10余家媒體記者踏上“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外媒體黃河行活動的行程。

          3天時間,中外媒體記者行走在中原大地,用腳步丈量、用雙手感知、用文筆傳播,以媒體獨特的視角發現、挖掘、講述鄭州故事、河南故事、黃河故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在杜甫故里,他們吟哦著“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杜甫名篇,探訪“詩圣”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三幕幻影成像、三維動畫視頻等高科技手段加持的精彩展演,讓他們系統了解杜甫的生平、杜詩精華以及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卓越成就。

          在嵩陽書院,中外媒體記者置身中國“國學殿堂”,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讓國內媒體自豪感油然而生,也讓外籍媒體肅然起敬。在登封觀星臺,中外媒體記者細細品讀“中國”和“天地之中”的深刻內涵。在千年古剎少林寺,中外媒體記者的心與鄭州貼得更近。“來到少林寺,來到少林功夫發源地,對我這個中國功夫愛好者來說,有一種朝圣的感覺。”中國網西班牙語頻道的潘阿里,大學期間學過中國功夫,來到少林寺感覺“像朝圣”。

          魯迅博物館藏黃河流域石刻拓片展

          文脈鉤沉滿目新

          站在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歷經歲月鉛洗的城墻下,遙想3600多年前的星空下,巍巍亳都起于大河之濱,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濫觴之地,在幾千年的文明演進中,續寫古今同地、文脈不斷、人脈不息的鄭州鴻音,中外媒體記者深受震撼——

          在云岡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杭侃的介紹中,中外媒體記者參觀了精選魯迅先生本人珍藏的近百件黃河沿線拓片和個人印章等文物的“奔流——魯迅博物館藏黃河流域石刻拓片展”,感受黃河沿岸石刻藝術的精美絕倫。

          魯迅珍藏的著名漢代摩崖石刻“漢三頌”中的“兩頌”——《石門頌》《西狹頌》整拓,不僅是史學和書法愛好者的“白月光”,也讓中外媒體記者大開眼界。通過杭侃的精彩講解,中外媒體記者了解到這些被魯迅視為凝聚“國魂”的遺物,深藏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既為魯迅從事文學創作提供了深厚的人文精神滋養,也從另外一個角度體現了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及至鄭州黃河灘地公園南裹頭廣場的觀景臺,中外媒體記者被眼前的壯美景象所吸引:大河橫流一望無際,綠樹成蔭蒼翠挺拔,飛鳥盤旋倏忽而至,藍天白云分外妖嬈,黃河正在這片土地唱響一曲幸福的歡歌。

          共引黃河心上流

          從不知黃河到知黃河何以為黃河;從不懂鄭州到知鄭州何以為“中”。短短3天行程,“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外媒體黃河行活動帶領30余家中外媒體記者行走天地之中,感知華夏古國,刷新了他們對鄭州、對河南、對中國、對黃河的認知——

          “我知道了中華文明孕育在黃河兩岸,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對于這條河流,人們充滿敬畏之情,加強環保和治理,努力形成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來自英國的記者泰勒說。

          “在河南處處可見黃河文化的獨特性,這里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將它呈現出來,雖然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考古學家,但我覺得一切都是從黃河開始的。”俄羅斯巴什基爾電視臺記者馬琳說。

          “在黃河畔有這樣一座城市,經過3600多年的歲月洗禮,依然欣欣向榮,我期待把我看到的這些現象記錄下來,向大家講述新時代的鄭州故事。”中新社記者韓章云說。

          聆聽中華文明演進的鄭州鴻音,探尋黃河文化傳承的鄭州注解,見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鄭州實踐……這場慢行黃河的發現之旅、跨越時空的古今對話、交流互鑒的文化之旅,多側面、多角度、全景式展現了鄭州之美、黃河之美、文明之美,借助于中外媒體記者的妙筆,“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外媒體黃河行活動用一篇篇動人心弦的鄭州故事、河南故事、黃河故事,讓世界進一步了解鄭州、認識河南、讀懂中國。

          記者 楊麗萍 /文??李新華 王夢瑤 /圖


          分享到: 編輯:周愛巧 統籌:蘇瑜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