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國產羽絨服賣到7000元”剛上熱搜沒幾天,一批身著勞保大衣、花棉襖的大學生就緊跟著走進公眾視野。
常年存在的勞保大衣如今突然爆火,很難不讓人跟不斷漲價的羽絨服聯系到一起。
作為冬季必備單品的羽絨服,如今動輒上千元。而且不只是國外品牌,現在眾多國產品牌也都走起高端化路線,這讓原本可以“無憂購”的消費者逐漸“望而卻步”。
在此情境下,00后身穿勞保大衣出來“整頓羽絨服市場”,也就很自然地走進了人們的心里。此時無聲勝有聲,民眾對于羽絨服漲價的不滿,以及囊中羞澀的自嘲,都在對這批“勇敢”大學生的圍觀中得以消解。
然而,勞保大衣背后的積極因素也同樣值得關注。很多人對勞保大衣有共識:“很扛凍、賊暖和”,但樣式單一,又有點重。年輕人選擇勞保大衣,看重的不是花里胡哨的樣式,而是它的功能性、實用性和便利性。這與時尚潮流的特質可謂背道而馳,但隨之展露的,卻是當代大學生自身的特質。講求性價比的務實,不盲目追求高價位的理性消費觀,以及“我不尷尬”的心態。這些難道不是難能可貴,值得肯定的?
與此同時,正如近日“廣西老表”的再次爆火,勞保大衣作為國產老物件的另一實力“擔當”,再次獲得年輕人的青睞,或許也并非偶然。他們穿的不僅是溫暖,也是情懷,更是自信,如此,不也正應了潮流的本質?因此,勞保大衣走紅不能只“怪”羽絨服漲價。
話說回來,國產羽絨服漲價、走高端路線,本身有錯嗎?我看未必。且不說這是不同企業在各自經營策略下的自主選擇,僅就其產業發展對于“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意義來看,我們至少沒必要潑冷水。
據統計,僅2022年,中國羽絨服進口量為517.6萬件,出口量為7831.2萬件,出口量約為進口量的15倍。可見國產羽絨服是受到國內外消費者認可的,其開設高端線也正是為了能被更多國外消費者“看見”。當然了,對于這條路目前眾多國產品牌也還處于探索階段,企業同時也面臨著相應的風險。至于探索結果,市場自有檢驗。
總而言之,豐儉由人,各取所需,是適合我們多數人的消費觀。不論衣著高端還是平價,只要足夠防寒保暖、自我感覺舒適,就可以穿出自己的風采。如此,勞保大衣當然也可以有春天。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評論員 周也琪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