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中心:智能中樞 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2025-03-25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3月春濃,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的麥海翻涌新綠,一場因灌溉水罐突發破裂暗藏的危機早已消弭于無形——上個月底,網格員巡查發現灌溉水罐破裂便立即上報,1分鐘后智慧城市平臺立案,72小時后,新安裝的無塔供水設備已屹立地頭,與抽芽的麥苗同頻“生長”。

          這場與春光爭速的搶修實踐,彰顯著鄭州依托“黨建+網格+大數據”融合治理的深層邏輯——以數據流轉破除層級壁壘,用組織優勢激活治理末梢,讓民生痛點消弭在春芽破土之前。

          作為鄭州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的“智慧大腦”和“神經中樞”,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中心以黨建紅線編織覆蓋全域的“數字神經網絡”,搭建起三級智慧城市運行體系,統籌建設“大綜合一體化”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將千萬市民的呼吸脈搏轉化為可計算的“城市方程式”,起筆社會治理新范式。

          構建“大綜合一體化”智能中樞

          走進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中心,代表城市生命體征的藍色光流在藍色巨幕上不斷躍動,揭示著鄭州市社會治理日趨高效的數字密碼:日均處理事件量從融合前的0.64萬件躍升至1.21萬件。這些變化的背后,是全市12個業務系統、6.3萬個物聯設備、11.4萬個視聯設備的深度互聯。

          去年3月以來,鄭州統籌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建設,以數字化平臺為基座,搭建三級智慧城市運行體系,統籌建設“大綜合一體化”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這一架構創新,打破了傳統城市治理中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和職能分割,實現了城市運行監測、事件運轉處置、指揮調度等事務性工作的集中化、智能化處理。

          為加快構建“大綜合一體化”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該中心積極推進12345熱線平臺、110報警服務臺、數字城管、熱力事件系統等多平臺合一,推動文明創建、宗教、工會、婦聯等業務融入,取得了顯著成效。

          “以前網格員、城管員、接警員等各守一攤,現在都成了‘神經元’。”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中心副主任劉劍說。警網融合深入推進帶來的成效隨著她指尖在手機輕點,一一呈現——有效分流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勞動保障監察、社會生活噪聲污染等110非警務事項4.69萬件,已辦結4.29萬件,占警情70%的噪聲擾民、物業糾紛等民生“小案”平均辦結時間得到了極大縮減。

          搭建縱橫貫通的指揮調度體系

          一個高效的指揮調度體系是城市治理成功的關鍵。

          去年11月底,有市民通過“鄭好拍”反映二七區金水源街道污水井外溢問題。市、區、街道三級城運中心高效聯動,依托“一網統管”機制精準溯源,鎖定原因為熱力搶修施工導致的管網破損。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中心快速派單,多部門線上協同處置,熱力集團接單后24小時內完成管網修復及環境清理,實現“群眾訴求—智能分派—部門兜底”在網格化平臺的高效閉環。

          “AI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高頻事項,也就是各區縣上報的熱點問題,通過預設預案實現智能分配;而低頻偶發事件因未配置預案仍需人工介入。”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中心辦公室副主任秦路透露,當前的工作重點在于平衡智能化效率與人工處置的靈活性,確保系統在常態與突發場景下均能高效運轉。

          目前,該中心在市委設立城市運行指揮調度中心,橫向接入應急、交通等20個單位,縱向接入新鄭機場、鄭州東站等19個重點專屬網格,搭建了縱橫貫通的扁平化指揮調度體系。通過平時聯調、戰時聯動,實現了對城市運行的全方位、實時監控和快速響應,可實現1分鐘內實時調度16個縣(市)區,10分鐘內全面調度215個鄉鎮(街道)及城運中心,根據需要實時調度全市網格員,實現了城市治理的快速響應和高效協同。

          針對網格化平臺上流轉的短期內解決不了的掛起事件和非正常作廢、群眾評價不滿意事件,該中心集中開展專項整治,每周對平臺全量事件進行抽檢,加強事件回訪,向有關單位通報問題事件情況,點對點督促提醒到人。

          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的“三跨”事件,是治理的難點、痛點。該中心堅持每周四召開疑難“三跨”事件專題研討會,發揮“線上會商、線下研判、現場調處”工作機制作用,厘清職責邊界,明確處置單位,推動事件有效處置。

          截至目前,該中心共會商“三跨”事件3540件,已辦結3376件,辦結率95.37%。同時,該中心從個性問題解決向共性問題分析延伸,對發現的“一環十橫十縱”工程交通信號燈移交類、課外培訓預付卡退費類、綠地停車類等高頻問題,組織專題研究、聯合處置,推動“由處置一件事,到解決一批事,再到預防一類事”的轉變,實現部門真聯動、疑難真處理、問題真解決、群眾真有感。

          “四網融合”賦能城市治理

          2月中旬,鞏義市紫荊路街道高尚社區網格員巡查時發現永新路口信號燈故障,遂將此事上報至網格化平臺,3分鐘后,紫荊路街道城運中心接收事件立案并智能分派至鞏義市公安局,交警科技中隊技術維修人員隨即趕到現場查明原因——這一曾需要多部門溝通協調的治理場景,如今在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運行中心的“數字神經網絡”中,已成為日常治理的標準化流程,彰顯著“合韻破題、為民解憂”的平臺效能。

          “如果說承擔應用系統、云平臺和網絡架構等核心支撐功能的政務網是維系平臺的‘基礎骨架’,那基層治理網就好比是平臺的‘神經末梢’,在AI算法的加持下,實現了問題發現、上報、處置的閉環管理。”談及“四網融合”推進現狀,鄭州市委智慧城市運行辦公室應用推進處處長李寧介紹說。

          對于視聯網和物聯網的定位,李寧用生動的比喻闡釋:“這兩張網相當于城市的‘感官系統’,視聯網是遍布重點區域的‘眼睛’,物聯設備則是感知城市脈搏的‘皮膚’,今年我們將新增1.1萬路視頻覆蓋重點區域,構建全天候動態感知網絡。”他特別提到視聯網建設進展:“目前已完成國家專項治理申報,市級項目框架已成型,正在推進前端設備部署與城市體征數據聯動。” 為有效釋放基層警力,高質效解決非警務問題,讓警力資源更加聚焦于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的核心任務,該中心已打通110報警服務臺,實現非警務事項一鍵分流;全面融合市數字城管平臺,實現“一個平臺管調度、一套流程管處置”,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和協同效率;打通熱力事件系統,確保多來源供熱事件能夠在網格化平臺上全量歸集、快速處置,切實解決了民生訴求;上線“宗教事務”工作專屬模塊,規范了宗教場所的管理和巡查機制,保障了特殊時期宗教活動的平穩有序。此外,該中心推動工會、婦聯等組織融入網格,進一步拓展了城市治理的參與主體,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好局面。

          為了確保城市治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該中心引入了高位監督機制,開發上線“紀檢監察監督模塊”,通過自動轉辦與人工轉辦兩種方式,向市紀委監委實時推送網格化平臺上流轉的超期未辦結等10類情形的事件,以監督促治理,以治理惠民生。

          此外,該中心還集中開展專項整治,降低平臺事件非正常作廢率,提高群眾評價滿意率,讓城市治理的成果真正惠及廣大市民。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