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鄭州金水區唐人街文化廣場一間店鋪,店內擺著大大小小的銀器、茶具等,器物上面是手工鏨刻的金屬浮雕。再往里,擺滿了各種鏨子、錘子和其他金屬器具。作為鄭州市非遺代表性項目——金屬鏨刻技藝傳承人的李小建,正忙著對銀飾進行鏨刻加工。
李小建是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金屬鏨刻技藝傳承人,祖籍南陽方城,自幼家傳后師承,也是河南鑫之寶珠寶公司創始人。多年來,他一直在鄭州開工作室,而鏨子,就是他完成一幅金、銀、銅鏨刻作品最重要的工具。
平鏨到浮雕,傳承和創新并舉
鏨刻是利用金、銀、銅等金屬材料的延展性興起來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從出土的商周青銅器、金銀器上的一些鏨刻文字,紋路、圖形等文物標本可知,這種技藝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鏨刻工藝的操作是在設計好器形和圖案后,按照制作的工藝流程,以特制的鏨刻工具和特定的鏨刻技法,在金屬板或器皿上加工出千變萬化的圖形文字及浮雕狀圖案的一種中國傳統手工技藝。
李小建自小就在長輩身邊跟著學習鏨刻。那個時候,他能幫忙拉拉風箱、打打下手,后來上學學習了模具專業。畢業后,李小建多次到云南、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學習鏨刻技藝。
雖然工具都是現成的,但家族傳承的工藝一直都是“平鏨”。李小建說:“過去的人沒什么錢,對花樣也沒什么講究,最多就是給孩子打個銀帽花、長命鎖,還有銅煙袋啥的。”
平鏨簡單,用的工具和鏨子也少,但是隨著大家生活水平和審美水平的提高,傳統的技藝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了。
2012年,李小建在金水區唐人街開了恒健祥金銀器工作室。“之前都是自己一直埋頭干,也沒有可以展出作品的地方。有了工作室,展出和制作都可以滿足了。”李小建說,他在平鏨基礎上,還研究了金屬浮雕。目前,李小建做得比較多的是茶具、酒器。
手工制作,每幅作品都獨一無二
鏨刻的第一步是“開鏨”,即制作鏨子。鏨子是鏨刻師在金屬板料上操作用的工具,形似大小不等的長釘,一端用以敲擊,另一端在錘子的作用力下在金屬板上印刻出各種形狀。
而鏨子往往需要李小建親手制作。“從外邊買來的鏨子用起來不順手,所以還得自己打磨。”根據鏨頭面積和形狀,鏨子還分為拓鏨、踩鏨、豆粒鏨等10多種,有的時候為了更好地雕琢細節,還需要單獨制作相匹配的鏨子。
“銀器的手工制作要經過熔銀、鍛打、鏨刻、拋光等多道流程。”李小建說,“其中最難把握的就是鏨刻。鏨刻的掌握全憑手上的感覺,用力過大容易將銀片鏨通,力道不夠又不能凸顯紋理的層次感。”談及制作技藝,李小建滔滔不絕。
如今,隨著機械化雕刻的興起,批量化的銀飾品在市場上廣泛流通。像李小建這樣幾天才能制作出一件銀飾品的速度,似乎已經趕不上時代浪潮。但他認為,手工雕刻才有靈魂。“手工銀飾有獨特的紋理,那些紛繁的圖案用機械是做不出來的。”在他眼里,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都飽含滿滿的情意與寄托。
他說,鏨刻工藝品的造型主要分為平面的片狀材料和立體的器皿。片狀材料是平裝在某些器物上或懸掛起來供人欣賞的,立體器皿則多作為使用器皿,如茶器、酒器、餐具、工藝品等。完成一件精美的鏨刻作品需要幾十道工藝流程,操作者除了要有良好的錘揲技術,還要能根據加工對象的需要,打制出得心應手的鏨刻工具,還需要金屬板材,調制固定的專用膠料、繪制圖案等。
在傳統金銀器制作技藝的傳承當中,鏨刻技藝最難。它不僅涉及純粹技藝的學習,還隱含著一個工匠的藝術修養、造型能力、審美等諸多綜合因素。
感興趣的人多,留下來的人少
“很多人對這項傳統的非遺技藝感興趣。”李小建說,除了自己開店,也收了不少徒弟,每年會開幾期培訓課,報名的人不少。但是金屬鏨刻其實是一個鉗工、鍛工、鈑金、鑄造、焊接結合的技藝,對個人要求很高,所以,往往是“感興趣的人多,堅持下來的人少”。
作為年輕的技藝傳承人,李小建說:“學習鏨刻不僅讓我掌握了一門技藝,更讓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希望能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本報記者 魯慧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