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的重要載體。
滎陽市王村鎮深入貫徹中央及省、市關于平安建設的決策部署,聚焦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打造了“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創新推行“136工作法”,探索出一條符合本地實際、具有王村特色的鄉村治理新路徑。
高標準打造“一站式”矛調中心,創新鄉村治理新路徑
王村鎮以高標準建成鎮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為突破口,通過創新實施“136工作法”,整合24個村矛調室,聯動滎陽法院、鎮派出所、鎮司法所等多方力量,構建起“一站式”化解中心,設立巡回法庭,形成“1+24”全域覆蓋的矛盾調處體系。
全鎮構建“平安辦+網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推動基層治理向“數字治理”轉型。同時,搭建“線下排查+線上反饋”的立體化排查網絡,依托網格手機端APP、“鄭好辦”APP等平臺,實現了矛盾問題實時采集、智能分辦和高效處置。
王村鎮將矛盾糾紛、風險隱患納入網格員日常排查內容,發揮鎮黨委到黨員五級組織體系作用,構建“排查預防、現場化解、調查調處、穩控上報、三調聯動、引導轉辦”六步化解方法,實現閉環處理機制,從源頭防止矛盾激化。
情理法融合化解糾紛,多元共治守護鄉村和諧
“水渠漏水是意外,但堵住鄰里情的‘心結’才是最大損失。”2024年5月,王村鎮后新莊村民萇某因灌溉漏水與鄰居陳某產生糾紛,金牌調解員馬紅兵巧妙運用村史典故《三尺巷》化解雙方對立情緒,經過3個小時的溝通,促成雙方和解。王村鎮矛調中心還依托“智慧矛調”平臺與金牌調解團聯動,一起因羊啃麥苗引發的糾紛得到圓滿解決。
如今在王村鎮,從田間地頭到農家院落,“有事找調解員”已成為群眾口口相傳的新共識,也生動詮釋著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智慧。
架起黨群“連心橋”,繪就法治德治“同心圓”
王村鎮矛調中心以“1+24”調解網絡和“專業+基層”雙輪驅動模式為引擎,打造“一站式”矛盾化解服務平臺,架起黨委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
快速響應,打通訴求“快車道”。依托196名網格信息員與190個網格,矛盾排查網絡覆蓋全域,矛盾發現時間縮短至12小時。群眾掃碼即可提交訴求,平臺實時派單跟進,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截至目前,平臺已累計處理民生問題129件,群眾滿意率達94%。
資源整合,搭建聯動“立交橋”。聯動法院、派出所等多部門,組建52名以商促調專家庫,復雜案件調處效率提升60%。采用“法律專家+金牌調解員”組合,用“鄉土語言”解釋法律條文,實現“法理情”深度融合。
法治宣傳,架設精神“彩虹橋”。開展“巡回法庭開放日”活動24場、組織法治培訓6次,在24個自然村開設“法治講堂”,培訓村組干部及群眾500余人次,帶動全鎮信訪量同比下降41%。
2024年以來,矛調中心累計受理矛盾糾紛420起,調處率達100%,調成率超98%。依托“智慧矛調”平臺和網格化排查,糾紛平均化解周期從15天縮短至3天,群眾滿意度達98%以上。
矛盾化解“減壓閥” 基層善治“轉換器”
王村鎮依托矛調中心,創新構建“源頭預防—多元調解—依法處置—跟蹤回訪”全鏈條治理閉環,推動基層治理從“救火式應對”向“防火式治理”轉變。
在“黨委領導、司法保障、社會協同”的架構下,破解基層治理資源分散難題,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通過三級網格排查和“六步化解法”,將矛盾化解窗口前移,風險隱患主動發現率提升40%。
通過“以案促調”培訓、法律明白人培養等舉措,群眾法治素養顯著提升。2024年以來,全鎮群眾主動運用法律維權比例同比上升25%,“辦事依法、遇事找法”已形成文明新風尚。
王村鎮的實踐表明,矛調中心不僅是化解沖突的“減壓閥”,更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轉換器”。通過法治化、數治化、本土化三軌并行,矛調中心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穩定器”和黨群連心的“情感紐帶”,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注入鮮活生命力。
從“136工作法”精準施策,到法治德治數治深度融合,從金牌調解員田間釋法,到智慧治理平臺全域覆蓋,王村鎮用實踐證明:基層善治不僅需要速度與效率,更需要溫度與智慧。
王村鎮這方基層治理的試驗田,正在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種下可復制、能推廣的“王村樣本”,為鄉村振興鋪就一條和諧穩定、充滿韌性的善治之路。
趙博遠
滎陽市王村鎮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