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中原自有凌云志,不負黃河萬古流。
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調研時強調,河南作為經濟大省,要進一步夯實實體經濟這個根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
剛剛召開的市委全會指出,要奮力建設先進制造強市、科創強市、數智強市、交通強市、文旅強市、商貿物流強市、現代農業強市。全力建設科創強市,成為鄭州市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
鄭州,始終圍繞產業發展方向,持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布局建設了一批一流大學(科研機構)鄭州研究院,在重大平臺建設、高層次人才團隊引進、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成果喜人、前景可期。
一流大學正在強力鏈動河南。截至2024年底,鄭州市重組新建全國重點實驗室7家,在鄭全國重點實驗室達到17家,在鄭省實驗室達到18家,省產業技術研究院4家,引進一流大學、科研機構共建鄭州研究院16家。
為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鄭州日報社聯合鄭州市科學技術局共同推出“創新策源·創新驅動·創新轉化——走進城市智庫”系列報道,走進科研院所一線,探尋創新的源頭活水,共同見證鄭州在創新之路上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你看,常溫下就能使用,施工時再也不會有嗆人的煙霧了。”在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實驗室內,杜俊濤博士正在介紹冷拌冷鋪瀝青混合料樣品。
作為鄭州市引進的首家新型研發機構,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自扎根鄭州伊始,便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河南省產業升級痛點。杜博士所在團隊攻關的“冷拌冷鋪瀝青混合料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正是其硬核科技成果的代表之一,該項目也榮獲2024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6年8月,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鄭州輻射中原的交通樞紐優勢以及河南省深厚的產業基礎,為研究院在新能源、新材料、綠色技術等方向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迫切的技術需求。
研究院的研究方向,既面向全國共性科技難題,更深度融入本地產業生態。針對河南作為工業大省面臨的降碳減排壓力,研究院布局碳捕集等綠色技術,精準響應河南省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
位于鄭東新區的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
從實驗室走向廣闊天地
在研究院的碳捕集實驗室,研究員們正在操作一套精密的實驗裝置。碳捕集課題組研究員介紹,與以往的碳捕集技術不同,他們另辟蹊徑地采用了離子液體作為“捕手”:“離子液體就像是為二氧化碳量身定做的‘海綿’,它不僅可以實現低碳排放,關鍵是對二氧化碳吸收具有專一性,吸收飽和后只需加熱就能釋放出高純度二氧化碳供后續利用。”目前該技術已應用在河南省天然堿生產企業,雙方共同搭建的中試裝置已實現連續穩定運行。
離子液體法低能耗碳捕集技術,正是為了解決本地電廠、水泥廠等重工業含碳尾氣處理的痛點。其高效和綠色特性,瞄準的是未來十年國內超千萬噸、產值超百億的巨大碳捕集市場。
走進展廳,一塊風電葉片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制作葉片的白色板材看起來似乎和普通塑料無異,講解員卻說它的背后藏著破解“白色污染”的關鍵。“傳統商業化葉片退役后不能回收,這是個困擾全球的難題。對此,研究院的輕量化課題組創新提出了PMMA液態樹脂綠色設計理念。”講解員介紹道,“我們以MMA單體為溶劑對PMMA復材進行全回收,讓復材邊角料變廢為寶。”
利用該技術,研究院已成功試制了4.2米長的沖鋒舟和2.6米長的風電葉片原型。目前,這項技術已申報6項發明專利,未來將為航空航天、新能源裝備等領域提供保溫及輕量化的綠色解決方案。
技術人員進行新能源材料實驗
“牽手行”重構產學研協作邏輯
科研成果的高效轉化,離不開創新機制的保障。鄭州中科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負責人表示,傳統的產學研合作如同“接力跑”,科研院所自己跑完研發這段,再找企業接棒轉化,效率很低。現在研究院打破常規,從項目選題開始就和企業深度綁定,共同制定技術路線和產品研發模式。
從“接力跑”到“牽手行”,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在實踐中成效斐然。冷拌冷鋪瀝青混合料技術的研發,正是源于企業反映的熱拌瀝青鋪路“煙霧大、能耗高”這一痛點。九一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研究院聯合攻關,雙方合作僅用兩年就完成從實驗室到萬噸級工程示范裝置的跨越。無獨有偶,輕量化課題組也選擇與造船企業合作,瞄準輕量化防汛救災的行業需求,聯合試制出了PMMA/玻纖復材沖鋒舟。
目前,研究院已與企業共建13個聯合研發中心和實驗室。其中,與河南能源集團共建了“中科豫能綠色過程聯合研發中心”。在這里,曾經產能過剩的大宗商品乙二醇,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轉化為新能源儲能電池中不可或缺的電解液溶劑,變“過剩”為“搶手”。氫能技術團隊攻克了儲氫合金活化難、結構易偏析等難題,研發了低壓、常溫可高效儲放氫的新型稀土儲氫合金,實現在長續航氫能兩輪車的應用,為溫和儲氫開辟新途徑。這種深度融合,打通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
據統計,目前研究院在規模儲能、高能燃料、綠色低碳等領域已獲批國家、省市級項目80余項,服務河南能源集團、九一環保、正星氫電等400余家企業,實現成果轉化90余項,其中在鄭轉化21項。
頂尖平臺匯聚一流人才
累累碩果的背后,是堅實的平臺支撐和鄭州市強有力的配套支持。鄭州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為研究院的落地與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不僅為研究院提供了優越的研發場地和基礎設施,還設置了“真金白銀”的人才引進政策,對符合高層次人才認定條件的科研人員,落實人才獎勵補貼、薪酬待遇、稅收優惠、子女入學和配偶就業等政策,全方位為科研人才解決所有后顧之憂。
研究院自身也積極實施“聚英計劃”,通過吸引“頭雁”、培育“鴻雁”、留住“歸雁”,形成了由院士領銜,匯聚杰青、優青等高層次人才帶領的300余人高水平研發隊伍。研究院現有人員中研究生學歷占比99%、高級職稱占比14%。
走進研究院的實驗室,青年科研人員的身影處處可見。除了吸引高層次科技人才,研究院還積極實行科教融合戰略,與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與多所知名院校簽訂合作協議。
“這里能提供學校不具備的中試條件和產業化氛圍,讓我研究的東西更接近落地。”與中國地質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陳朝陽道出了許多青年科研人員的心聲。鄭州市優厚的人才政策和研究院的“聚英計劃”,形成了強大的引才留才“磁場”。
未來,研究院將繼續遵循“需求驅動、以人為本、循序漸進、世界一流”的發展理念,以中原地區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為驅動,依托中國科學院強大后盾,深化產學研融合,貫通“基礎—應用—產業化”研發鏈條,持續為中原崛起貢獻不可替代的科技力量。
記者 李娜 魏瀅/文 周甬/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