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鄭州研究院
研究人員正在進行實驗操作
“世界金剛石看中國,中國金剛石看河南。”這句在人造金剛石業界廣為流傳的俗語,道出了河南在全球超硬材料產業中的核心地位。河南超硬材料產量占據全球7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家里有礦”。
即使坐擁豐富資源,河南仍需思考,如何突破傳統加工路徑,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業鏈上游躍遷。在此背景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鄭州研究院(以下簡稱“北地鄭研院”)應運而生。
2020年6月,由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鄭州高新區管委會攜手共建的北地鄭研院落地鄭州高新區。至此,一條依托頂尖科研力量、驅動金剛石產業優化升級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鄭州徐徐鋪展。
依托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地質資源、礦物材料、珠寶鑒定等“王牌”專業科研優勢,北地鄭研院已成為這條路上引領“點石成鉆”的重要一環。
從璀璨珠寶到散熱材料
研究院的展廳里,陳列著多款閃耀的培育鉆石珠寶。一枚4.56克拉的祖母綠切割鉆戒和一枚2.55克拉的圓形切割“海浪鉆戒”尤為引人注目,它們出自研究院的自有品牌“珀麗詩”和“瑱言”。
“這些產品背后,是我們在大面積、高精度、低損傷培育鉆石切磨技術上取得的突破。”北地鄭研院常務副院長佘丁順介紹。
依托引進的先進設備與國內一流的設計、工匠團隊,北地鄭研院已經成功研發出170余款培育鉆石產品。其中融合培育鉆石與翡翠的高級定制珠寶“予光”,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國際珠寶展上反響熱烈,相關產品銷售額已經超過300萬元。
價格只有天然鉆石十分之一的培育鉆石,讓曾經遙不可及的鉆石飾品走下神壇。而讓其走進更多鄭州市民家里的關鍵,在于研究院與鄭州高新產業投資集團共同發起籌建的河南省培育鉆石交易中心。
交易中心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珠寶產品開發和鑒定等優勢學科與鄭州地方產業結合,集產品開發、產業服務、技術扶持、權威檢測于一體。在規范行業發展的同時,也讓更多市民在家門口實現了“鉆石自由”。
但金剛石的價值遠不止裝點美麗,北地鄭研院也在布局更宏大的金剛石產品技術研發。
新材料實驗室內,研究員正在測試一種淡灰色的膠狀材料。“我們把原來的導熱硅膠替代成導熱金剛石膠這三大類的產品,”佘丁順解釋道,“目標是用金剛石基的高導熱復合材料,解決電子元件在散熱和存儲等方面的疑難雜癥。”未來,這些高導熱復合材料將服務于5G產業鏈、新能源汽車及泛電子消費品終端等多個領域。
訂單式培養“鉆石能手”
研究院的切磨工坊內,研磨鉆石的聲音此起彼伏。學員們專注地在培訓老師指導下操作設備,進行鉆石的起瓣與拋光。起瓣,即通過精細的操作將鉆石的各個刻面平滑地連接起來,為后續的拋光工作打好基礎。而拋光,則是進一步改善鉆石的光澤度,使其更加璀璨奪目。這兩個步驟的完成度,將直接決定鉆石的成品質量。
“我們培養的是行業急需的技術型人才,”培訓老師、資深切磨工蔣元斌拿起一枚正待起瓣的鉆石說,“精湛的切磨手藝需要嚴格訓練和經驗積累。我們的培訓老師都是從業多年的資深師傅。”他補充道:“學員還未結業,就被周邊的大型超硬材料企業‘預訂’了,基本供不應求。”
產業人才培養是北地鄭研院構建金剛石產品“研發平臺—中試基地—品牌企業—交易市場”體系化產業服務生態的重要一環。為培養行業急需的專門人才,研究院開辦了珠寶設計師、珠寶鑒定師、鉆石切磨工匠、鉆石交易員和珠寶電商等培訓班。目前,研究院已培養了近200名珠寶鑒定師、設計師和切磨技工,全部實現對口就業。
精心培育的“鉆石能手”,正是研究院服務地方產業的生動詮釋。通過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的“訂單式”培養,北地鄭研院不僅解決了產業升級中的人才缺口,更深度鏈接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實現了從“引才”到“育才”,再到“留才用才”的良性循環。
“科技大腦”助推產業集聚
從北京到鄭州,研究院團隊深切感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我們團隊對鄭州有很強的歸屬感。省市區各級在團隊落地、企業對接、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了我們非常強有力的支撐。”佘丁順表示,“這是我們扎根鄭州、服務產業的重要基礎。”
在鄭州市科技局的指導下,研究院探索出“1+1+N”的管理運行模式,即一個研究院主體,下設一個平臺運營公司,平臺公司再孵化成立多個聚焦特定技術領域的項目子公司。每個項目子公司都可能與一家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合作組建,深度融合高校、研究院和科研團隊的智力與資源投入,讓產學研合作真正落地生根。在“1+1+N”模式的運行下,研究院發揮“科技大腦”優勢,助推鄭州高新區形成了從超硬材料技術研發到產品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在全球科技競爭加劇、產業升級迫切的今天,金剛石作為“終極半導體”材料的潛力正被前所未有地重視。北地鄭研院聚焦金剛石從璀璨珠寶到尖端散熱材料,乃至未來半導體應用的探索,背后是鄭州超硬材料產業優化升級的縮影。鄭州這座“鉆石之城”,正依托深厚的產業根基與頂尖的科研力量,加速向新材料、高端制造的戰略高地邁進。
北地鄭研院的創新實踐,不僅是在書寫產學研融合的“鄭州樣本”,更是在為中國搶占未來材料科技制高點、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河南力量”。從“家里有礦”到“點石成鉆”,鄭州的金剛石產業升級之路,在北地鄭研院等一眾“科技大腦”的驅動下,正展現出無限可能和澎湃動能。
本報記者 李娜 魏瀅/文 周甬/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