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薊州區爨嶺廟烈士陵園,草木郁郁蔥蔥,烈士墓碑莊嚴肅穆,前來瞻仰的游客腳步輕輕,神情凝重。這里,長眠著102位在爨嶺廟突圍戰中犧牲的烈士,中共冀熱邊特委第一地區專署專員楊大章正在其中。
楊大章,原名楊士英,又名章棣,1909年生于天津市;1923年考入南開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積極參加黨領導的抗日救亡斗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6年,他調到山海關—天津—鄭州段負責鐵路聯系工作。盧溝橋事變后,天津形勢日益嚴峻。楊大章按照黨組織的指示,在天津、唐山等地建立抗日救國小組,印發抗日宣傳小冊子等,對鐵路青年職工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
1939年4月,楊大章和妻子閻國珍(中共黨員,化名閻志)前往平西抗日根據地工作,同年7月任晉察冀第六專署(即平西專署)民政科長。1940年,楊大章兼任平西專署秘書主任,不久即調任昌宛縣縣長。
平西是我黨在晉察冀地區建立最早的抗日根據地之一。日軍從1940年開始,對這一地區進行大規模“掃蕩”。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楊大章鼓勵大家咬緊牙關堅持,并率領全縣人民戰斗在百花山頭、永定河畔。
為適應新的斗爭形勢,1943年7月,冀熱邊特委成立,下設五個地委和五個專署,楊大章被任命為第一地區專署專員。
1944年5月16日,楊大章和十三團副政委廖峰、薊遵興聯合縣縣委書記季安帶領區縣干部等200多人進山開會。17日上午10點左右,敵軍襲擊團山子,楊大章迅速組織撤離。18日拂曉,隊伍遭到敵軍包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楊大章振臂高呼:“誓與敵人決一死戰!”戰斗由拂曉持續到將近中午,子彈打光了,就用石頭砸。戰斗中,楊大章不幸中彈,英勇犧牲,年僅35歲。
新華社天津7月16日電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