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鞏義新中鎮琉璃廟溝村的豫西抗日紀念館記載了當年那場戰斗
近日,在鞏義市豫西抗日紀念館的一角,72歲的鞏義退休老干部王景亞正為一群青年黨員講解琉璃廟溝伏擊戰。盡管未參加戰斗,但他多年來堅持收集資料、走訪老兵,從細節到戰略部署都還原了那場戰斗的原貌。通過他的生動講述,這群年輕人得以了解當年那場以少勝多、以智取勝的抗日伏擊戰。
作戰凱旋 危機暗藏
“那是1945年1月18日清晨,大地泛紅,村莊安靜。誰也不會想到,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就在這寧靜中進行。”隨著王景亞的講述,人們眼前仿佛浮現出朝霞灑滿浮戲山區的場景。
前一夜,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三團與鞏縣(今鞏義市)抗日獨立團剛剛攻克汜水縣高山寨、竹竿川寨,剿滅偽軍王樂山部200余人,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戰士們扛著繳獲的步槍、手榴彈等凱旋,笑語不斷,勝利的氣氛在琉璃廟溝蔓延開來。“可團長鐘發生和政委陳行庚卻沒有一絲松懈。”王景亞嚴肅地說,“他們心里清楚,鬼子一貫是吃了敗仗就搞偷襲。”
琉璃廟溝地處鞏縣東南浮戲山區,山谷狹長,雙側是高地,中間有溪流,是天賜的伏擊戰場。團領導當即決定,設下“布袋陣”,誘敵入溝,來一場“關門打狗”式殲滅戰。
指揮部連夜部署:三團主力悄然撤出溝口,占據南、東南、北三面高地設伏,鞏縣獨立團則駐守溝內,佯作未撤,制造“主力尚在”的假象。
敵寇入溝 重圍悄成
“到了夜里,埋伏的民兵報告‘敵人真出動了’!”王景亞語調陡然高昂,手指還在地圖上點劃。
凌晨三四點,來自汜水、滎陽、鞏縣的千余偽軍和兩個日軍中隊分三路而至,妄圖合圍八路軍指揮機關。敵軍分頭從北、西、東南方向突入琉璃廟溝,氣勢洶洶。
敵人首先包圍了張祜莊園——八路軍原團部所在地,并展開轟炸。“日軍大隊長爬上窯頂指揮,一邊狂笑,一邊用機槍掃射,可他哪知道那幾孔窯洞早就沒人了。”王景亞笑著說。
此時,主戰場之外,鐘發生正站在茶店西嶺的大柿樹下,密切注視戰況。當確認敵軍主力進入伏擊圈后,他果斷下達作戰命令:三連從北封鎖溝口,斷敵退路;四連自南山壓下,圍殲西進之敵;六連從東南切入;機炮連居中支援;鞏縣獨立團“回馬槍”從內夾擊,戰術配合天衣無縫。
“這是一場立體式的伏擊戰,山上山下、溝內溝外,敵人插翅難飛。”王景亞講述著當時的殲敵部署,“20世紀80年代我在縣武裝部工作,三團團長鐘發生,獨立團團長徐志強,還有皮定均司令的愛人張烽,我都見過。面對面聽他們講述戰斗中的細節,基本能還原當時的場景。”
四面夾擊 殲敵千余
敵軍發現被圍,調頭反撲,試圖破圈突圍。日軍大隊長抽出東洋刀,驅趕偽軍前沖;炮火轟鳴,手榴彈在山間炸裂,戰場硝煙彌漫。
“偽軍硬著頭皮上,八路軍戰士在高地用槍和手榴彈打得他們鬼哭狼嚎。”王景亞說。
隨著戰斗進入白熱化,鐘發生看到時機成熟,命令三連、四連、六連同時發起總攻。八路軍如猛虎下山,從三面壓來。鞏縣獨立團也從溝內反攻,對敵軍形成四面包圍態勢。
日軍調來機槍、迫擊炮拼死抵抗,指揮官退守土地廟困獸猶斗。這時,八路軍機炮連“神炮手”于越蜃三發炮彈精準命中目標,敵大隊長斃命,日偽軍群龍無首,頓時潰不成軍。
戰斗從凌晨4點打到上午9點,歷時5個小時,八路軍殲敵千余人。其中,擊斃日軍170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
“這仗打得太漂亮了。”王景亞說。戰后,四里八鄉的老百姓擁進山溝,送茶送飯,打掃戰場。年輕人甚至當場編了順口溜:“老三團打得好,料敵如神智謀高。關門打狗妙妙妙,痛殲日寇逞英豪!”
多年后,山還是那座山,溝還是那條溝,可一代人的英勇與智慧,早已鐫刻在這片土地上。
王景亞望向窗外,沉穩地說:“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希望現在的孩子們別忘了這片土地的血與火。”
本報記者 謝慶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