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門路能辦入學”“有內部名額……”又到升學季,有些家長為孩子的入學、轉學等操碎了心,一些人又打著“有門路”“托關系”的幌子設下騙局。今天,記者獲悉,鄭州航空港區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學托”詐騙案,希望能為廣大家長敲響警鐘。
2024年4月至9月,李某通過家長群、熟人介紹等散布消息,稱他與多個學校和有關部門領導關系熟絡,能夠通過“托關系”幫助不符合條件的學生‘破格’入學或轉學。
為了獲得家長信任,李某不僅偽造了與“領導”的聊天記錄,而且編造“內部名額”等說法,并以“打點關系”“贊助費”等名義向家長收取費用,承諾“辦不成全額退款”。
短短幾個月,先后有9名家長被騙金額從1萬元到10萬元不等,累計近15萬元。拿到錢后,李某全部用于個人消費,截至判決前僅退還一小部分款項。
法院審理認為,李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式騙取他人財物,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鑒于李某具有自首、認罪認罰、部分退賠并取得受害人諒解等情節,依法可從輕處罰。最終,法院依法判處李某有期徒刑3年6個月,并處罰金2萬元;責令其退賠被害人相應損失。
提醒:切勿因“走捷徑”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升學入學事關孩子未來,家長們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切勿因“走捷徑”給不法分子創造可乘之機,辦案法官提醒廣大家長,要擦亮雙眼,警惕各類虛假承諾。學校招生錄取有著嚴格的政策規定和操作流程,不存在所謂“托關系入學”的捷徑。凡是聲稱“領導招呼”“特批名額”等,都是騙子精心設計的騙局,應予警惕并及時報警。
還要查詢正規渠道信息。入學政策、報名時間、所需材料等關鍵信息,家長應通過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公告、咨詢電話等官方渠道進行查詢,切勿輕信家長群、朋友圈或者熟人口中的“小道消息”。
記者 魯燕 通訊員 靳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