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魯豫“對賭”之后,豫晉陜也簽下“賭約”。近日,河南省與山西省、陜西省正式簽署《黃河流域(豫晉陜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這是河南省繼與山東省建立黃河流域首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之后,再次與上游沿黃省份簽訂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這也標志著整個黃河干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全域貫通,黃河流域責任共擔、流域上下游共治、生態效益共享的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豫晉陜簽下“新賭約”
在豫晉陜“賭約”中,三方約定以三省交界處的黃河風陵渡大橋國控斷面為補償斷面,山西和陜西作為共同上游權責分擔比例各為50%。具體補償標準分為水質類別補償和水質指數變化補償。
水質類別補償方面,若風陵渡大橋國控斷面年度水質為Ⅱ類,上下游互不補償;年度水質為Ⅰ類,河南省共補償山西省和陜西省6000萬元;年度水質在Ⅱ類的基礎上每惡化一個類別,山西省和陜西省共補償河南省6000萬元。
水質指數變化補償方面,若風陵渡大橋國控斷面月度關鍵污染物指數(高錳酸鹽、氨氮、總磷)較上一年同期每下降一個百分點,河南省當月共補償山西省和陜西省5萬元;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山西省和陜西省當月共補償河南省5萬元;該項補償單月最高限額200萬元。
“新賭約”中,河南由上游省份變為下游省份,從生態保護地區變為生態受益地區,角色也由“乙方”變為“甲方”,從“收錢者”或將成為“給錢者”。
“兩次‘賭約’,河南角色雖有變化,但保護黃河水質的目標和任務沒有變。”河南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豫魯之間和豫晉陜之間的生態保護補償協議,讓幾個沿黃省份在黃河保護治理上有了明確的量化目標和利益關聯,以河南為紐帶,晉陜豫魯形成了緊密的生態聯動體。
河南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日漸完善
探索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河南一直走在前面。2021年4月,河南省與山東省簽署《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這是黃河流域首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2022年7月,這場“賭約”首次有了結果,山東省給予河南省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
2023年底,在第一輪“對賭協議”基礎上,山東、河南兩省又簽訂了第二輪《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2023—2025年)》,補償期限延續至2025年。自從2021年豫魯兩省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來,山東省已累計兌現河南省生態補償金2.5億元。
在豫魯兩省成功建立黃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基礎上,今年9月,豫晉陜三省簽訂黃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至此,河南與上游省份和下游省份全都建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而在建立省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同時,河南省內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也在不斷推進。2021年起,河南省設立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省級引導資金,每年拿出1億元,對沿黃九市一區給予資金激勵,支持沿黃市縣有序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2022年,河南省又出臺細則,全面建立河南省黃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促進黃河沿線市縣協同推進水生態保護。
黃河干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全域貫通
“黃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建立,打破了以往黃河流域治理中存在的上下游責任不清、協同治理不足的問題,形成了上中下游同心協力保護治理黃河的新格局。”黃河水利委員會相關專家說。
今年5月,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和《深入推進大江大河干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的實施方案》。根據兩份文件,到2027年,長江、黃河干流統一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成,各地基本建立覆蓋轄區內重點河流的跨區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到2035年,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覆蓋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
大河滔滔,萬里奔流。從各自為戰到全域協同,一曲“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黃河大合唱”正在5464公里的黃河之上激昂奏響。
本報記者 李娜 李宇航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