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梅量100%
匯集四大劇種 “梅花獎”名家齊聚
鄭州第五屆南腔北調戲曲節來了
共賞南腔北調,品味戲韻之秋。10月11日至11月9日,鄭州第五屆南腔北調戲曲節將在鄭州大劇院火熱啟幕。本屆戲曲節匯聚昆曲、河北梆子、豫劇、黃梅戲四大劇種,邀請多家知名院團與多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聯袂登臺,以“場場有梅花”為核心亮點,連續一個月為廣大市民呈現高水準、高規格的戲曲藝術盛會。
據了解,本屆戲曲節力邀北方昆曲劇院、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河南豫劇青年團、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四大名團齊聚鄭州,并由多位“梅花獎”獲得者領銜主演。
開幕大戲昆曲《牡丹亭》中,“梅花獎”得主魏春榮以婉轉唱腔動人演繹“游園驚夢”的纏綿情思。河北梆子板塊,吳桂云、郝士超、孫娜三位“梅花獎”得主共同獻演《鐘馗》,以燕趙大地高亢激昂、剛健質樸的文化氣質,詮釋“捉鬼大神”鐘馗報恩的經典傳奇;“梅花獎”得主郝士超、邱瑞德主演的《寶蓮燈》融合昆曲、民歌、紅綢舞與扇子舞,精彩再現沉香劈山救母的不衰經典。根植于中原文化的豫劇《婦好》提升版,由“梅花獎”得主吳素真領銜,展現殷商女將軍執鉞而舞的英姿,伴以青銅編鐘奏響千年傳奇。黃梅戲板塊,“梅花獎”得主何云攜兩部黃梅戲經典作品,為戲曲節圓滿收官,她將在《紅樓夢》中反串小生,演繹封建家族興衰,并特邀出演《女駙馬》其中一折,動情講述“為救李郎離家園”的愛情傳奇。
本屆戲曲節以層次豐富、品質優秀的劇目編排,平均每周一場的演出節奏,為觀眾帶來兼具文化底蘊與藝術亮點的戲曲體驗。
除精品演出外,戲曲節還將表演延伸至公共空間,推出后臺探班、戲曲工坊、快閃巡游、戲曲對談等多種互動活動,讓觀眾近距離接觸名家名團。同時,“云上劇場”同步啟動,周周有好戲,實現線上線下共精彩,讓市民足不出戶看大戲。
在文化惠民方面,劇院推出多檔票務優惠,最低可享六折購票優惠,切實推動戲曲文化普及與共享。
本報記者 左麗慧
入選“中國服務”·旅游產品創意年度案例
“只有河南”以實力“出圈”
同時,鄭州憶江南旅游度假區入選典型案例
9月16日至18日,第七屆“中國服務”·旅游產品創新大會在焦作云臺山舉辦。大會發布了第七屆“中國服務”·旅游產品創意案例,包括11項年度案例和20項典型案例。其中,“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憑借“讓文化活在當下”的深度和“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入選年度案例。此外,鄭州憶江南旅游度假區入選典型案例。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坐落于鄭州向東20公里的中牟,占地622畝,4年間,這里已成為河南文化旅游的新地標。
走進幻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近百畝的景觀農田。15米高的夯土墻在蒼穹下巍然矗立。白天,這面328米長的黃色城墻是可觸碰的黃河文明;夜晚,則變成巨幅動態畫卷,《清明上河圖》在激光投影中徐徐展開,極具煙火氣的古人市井圖景撲面而來。
幻城內,56個迷宮般的院落以中國古代“里坊制”為規劃起點,21個劇場藏身其中。“這里不是景區,而是一個用戲劇包裹的時空之城。”導演王潮歌道出了幻城的本質。
“一粟孕萬穗,黃土寫春秋”,只有河南用播種麥子的方式播種文化。許多外省觀眾因為它首次踏上河南土地,自2021年開城以來,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接待觀劇人次超5000萬,其中85后年輕群體占比高達85%,八成游客來自河南省外。
《李家村》劇場中,把麥子搬到了舞臺上,厚厚的金黃的麥子鋪滿舞臺,一群青年在麥場上翩翩起舞,表達對食物的敬仰,場面震撼人心。強烈的歷史感和現代感的雙向沖擊,使戲劇幻城受到青年人的追捧。
“大劇+微劇”模式是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一大創新。3個大型主題劇場通過聚焦核心文化符號,高投入制作,集中展現河南的厚重歷史;18個小劇場覆蓋多元文化細節,以碎片化形式呈現民俗、方言、傳統技藝等,形成了“一步一景、一景一戲”的沉浸感。
“以小見大”是只有河南劇本創作的核心敘事策略,所有劇幾乎都是談生生不息的河南人融入日常生活和感情中,這種創作手法借助小人物、小事件,折射出中原文化、歷史變遷、人性哲思等宏大主題。
通過對中原地區非遺的深入挖掘,結合現代時尚審美,只有河南將逐漸淡忘的傳統非遺從歷史的塵埃中掘出,化為可見、可親、可參與的沉浸式體驗。景區創新搭建非遺市集、戲劇演藝、研學課程、原創活動四大載體,使非遺從靜態陳列走向動態傳承。
本報記者 張朝暉
通訊員 李夢 徐少杰
銘記歷史 讓和平之光 照耀征途
電影《731》上映: 聽見歷史回聲 照亮未來征途
歷史不容遺忘,真相終將刺破黑暗。9月18日,電影《731》在全球多地上映。上映首日,影片創下中國電影史首日預售票房冠軍、排片場次冠軍、單日預售票房冠軍。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18日19:00,《731》全國票房已超2.8億元。
電影《731》主要講述了在抗戰勝利前夕,侵華日軍為了扭轉戰局在我國東北哈爾濱平房區開展細菌戰研究,屠戮百姓進行人體實驗的故事。影片以藝術性的鏡頭語言,通過小人物的視角,揭露731部隊的罪行,展現了普通人在戰爭來臨時的絕望、掙扎和抗爭。
導演趙林山表示:“《731》不是一部販賣苦難的電影,而是一面照見人性之惡的鏡子。我們試圖通過藝術化的表達,讓觀眾看到戰爭如何異化人性,而絕望之下又如何迸發微光。”他表示:“我們以銘記之名回望歷史,不是為了揭開疼痛的傷疤,而是要讓和平的光照耀在人類文明的征途上。”
據了解,電影《731》集結了一批優秀的歷史專家、電影創作者、資深制片,用光影書寫家國情懷。從劇本創作到落地拍攝歷時10年,為真實還原這段被塵封的黑暗歷史,電影創作團隊走訪國內外搜集真實史料,查閱資料超百萬字,在創作過程中力求“每一處細節均有史可依”。
制作層面,《731》團隊以近乎苛刻的態度追求真實。大到四方樓場地的全景搭建、建造“特別移送”的火車車廂;小到人物裝造細節、衣服縫線位置都反復琢磨、極其考究。主演姜武坦言,拍攝期間多次因直面“歷史現場”而情緒失控:“每一場戲都是對心靈的拷問,但我們有責任讓觀眾看到真相。”
影片采用多線敘事結構,既刻畫侵華日軍內部的權力傾軋與人性扭曲,也聚焦被實驗者的隱秘抗爭,在操縱者和被實驗者絕對懸殊的權利對比之下,讓被關押在七三一特設監獄中每一個生命的麻木和絕望被呈現、被感知。電影《731》在歷史題材內容創作上呈現差異化,通過個體命運折射戰爭傷痕,印證了電影的核心力量在于對“人”的凝視。
9月17日,影片在哈爾濱舉行全球首映式。電影《731》似一聲鐘鳴,讓每一個觀眾都能從中聽見歷史的回聲,并以此照亮未來的征途。
記者 秦華
哈爾濱00后觀眾:
努力守護 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新華社哈爾濱9月18日電 9月18日9時起,反映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簡稱731部隊)細菌戰罪行的電影《731》在中國各地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公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本部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平房區的731部隊以“防疫給水”為名,秘密研制細菌武器,開展人體實驗,是日本策劃、組織和實施細菌戰的大本營。
731部隊細菌戰受害者家屬、年過八旬的王選財說,自己的二叔曾是東北抗聯戰士,后被日軍抓捕送入731部隊用于人體實驗,犧牲時只有25歲。“我想他一定進行過無畏的抗爭。”他說,歷經14年抗戰,中國人沒有被打倒,無數英烈堅持奮戰,最終取得勝利。
哈爾濱學院大四學生、00后張曉妍在觀影后說,每一位觀眾都是歷史的探尋者和見證者,“我們應當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努力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淑娟認為,影片不僅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和中國人民的不屈抵抗,也有助于世界各國人民了解歷史真相,推動日本社會各界正視歷史,避免重蹈覆轍。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銘記歷史不是延續仇恨,而是從中汲取智慧。影片在這一特殊節點上映,給世界各國民眾敲響和平警鐘。
據悉,影片首日預售票房突破1億元,還將于19日在美國、加拿大上映,并陸續登陸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英國等國院線。
62件侵華日軍 強征中國勞工檔案首次公布
新華社哈爾濱9月18日電 黑龍江省檔案館18日首次公布“侵華日軍強征及奴役中國勞工”專題檔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勞動統制”政策的罪惡本質,印證其有計劃、有組織強征奴役中國勞工的反人類暴行。
檔案顯示,日軍通過偽滿政權頒布所謂《軍需征發法》,企圖將勞工征用“合法化”,明確賦予日軍最高征發權,對反抗者規定嚴厲鎮壓措施。1942年日本推行“第二次滿洲開發五年計劃”,勞動力需求劇增,遂通過“行政斡旋”實施層層攤派、暴力強征。在一份偽濱江省勞工數量分配計劃表中,1943年度計劃分配勞工數量多達14萬人。
黑龍江省檔案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批檔案既為歷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更是駁斥日本右翼勢力否認侵略歷史、美化戰爭罪行的有力武器。此次公開旨在銘記歷史、捍衛正義,警示世人珍愛和平、反對戰爭。
趙尚志將軍 犧牲的確切時間確認
新華社沈陽9月18日電 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陳列館18日向新華社記者披露的一份日本戰犯筆供自述及庭審記錄,確認了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趙尚志將軍犧牲的確切時間:1942年2月12日7時。
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陳列館工作人員徐銘說,這份親筆供述來自日本戰犯田井久二郎,其時任偽滿洲國三江省鶴立縣興山警察署署長。
田井久二郎供述:“在1942年2月12日的早晨3點,劉德山乘機從趙尚志將軍的背后向將軍進行射擊,打中了將軍的下腹部,因而將軍受了重傷倒在地下。正在這時候,派到梧桐河以北兩公里的警察警備隊約30名,立即逮捕了趙尚志將軍。因為將軍受了重傷,遂于當天的午前7點為國而死。”
田井久二郎筆供中寫道:“向中國人民謝罪。”最終,其被判處有期徒刑16年。
“當時侵華日軍曾感嘆:‘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惠宇說,“這份供述再次印證了東北抗聯令侵略者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