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
《鄭州日報》版面截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7月25日上午,陽光刺得人睜不開眼。室外溫度幾近40攝氏度。劉洋站在金印現代城6號樓22樓頂層,手持遙控器,操控的無人機在經三路上空盤旋。這次無人機拍攝有些特殊,充當“空中眼睛”巡查金水區北林路街道6.7平方公里的居民樓頂衛生。
89個院,633棟樓,樓頂怎么查?
7月3日,北林路街道辦事處印發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提升方案,并成立了6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樓頂整治,是“居民樓院綜合整治”小組中的一項。北林路街道辦事處共管轄89個院633棟樓,共有39007戶居民。辦事處負責這項工作除卻內勤,只有兩個人,怎么查?
7月4日,辦事處“居民樓院綜合整治”小組負責人許小偉,帶著工作人員弓志鵬,開始地毯式搜索樓頂問題。兩人跑遍11個社區、1個村,同社區、物業公司人員等反復上下樓查找。
面對眾多院和樓宇,開不開門的、不讓上樓的、鑰匙壞了的……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樓頂情況,不上樓根本不清楚,不到現場核實,有些信息也是不準確。”許小偉很頭疼。
無人機拍攝的樓頂清清楚楚 通訊員 劉洋/圖
20天的時間里,借力社區、物業,想盡各種方法跑樓層,篩查問題,動用了181人次的跑腿力量,最終,也僅對132棟樓宇樓頂進行了垃圾雜物、衛生清理。20天,干了不到1/5的工作量,后續還要復查。人力、時間成本耗費太大,許小偉徹夜難眠,輾轉反側,忽然想到一個方法:無人機。
1小時,1個無人機=6.7平方公里
劉洋是一名85后攝影師,也是北林路街道的居民,更是亞衛社區的一名志愿者。他常常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活動,與許小偉之前有過接觸。在接到社區通知,希望他用無人機幫忙做個轄區樓頂搜索嘗試后,他爽快答應。
7月25日上午,劉洋和許小偉來到金印現代城22樓頂層,開始第一次嘗試。
“這個樓頂好像有破舊沙發,保溫層破損很多……”
“飛機能靠得再近些嗎?”“可以,那我拉到最近,仔細看看。”
劉洋遙控著飛機從樓頂上方100米左右高空速降,抵近觀察。只見,東文雅小區內3棟樓的頂層,保溫層破損嚴重,每棟樓涉及面積約1200平方米,碎磚塊、碎石子散落一地。為了防曬,部分區域用黑布覆蓋著。
“拍照留證吧,再看看轄區其他地方還有啥問題!”
遙控在手 拍照不愁 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翠/圖
無人機可高可低,可遠可近,最遠,從起始點開始上至500米高空;最低,可以直接飛至樓頂垃圾“臉前”。通過無人機的視角,轄區所有頂樓看得一清二楚,解決了垃圾、雜物、違建不易發現的問題。
1小時,1個無人機,2塊電池,環視巡查北林路街道辦事處轄區6.7平方公里的面積,發現了78處樓頂存在的雜物、保溫層破損等各種問題。許小偉和劉洋都一一做了編號,登記入冊。
無人機成為“空中監督員”是一次成功嘗試,為許小偉開辟了一個排查樓頂的“VIP通道”。
未來,他打算繼續探索無人機在居民樓院更深層次的實用功能。
一個城市的有機更新,從“微改變”開始,一丁點兒的嘗試,會演變出“蝴蝶效應”,市民生活環境的嬗變,也許就在這一瞬間。
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翠 文/圖 馬茹青/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