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16日,第11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將在河南鄭州舉行。
這次盛會也讓鄭州,這座屹立于“天地之中”、大河之南的現代城市,這座被“火車喚醒的千年王都”一步步走向“華夏文明的腹心重地、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的國家中心城市,吸引了億萬目光。
鄭州,作為華夏文明起源與形成的核心地區和中國統一王朝最早定都之地,創造了中華文明前三千年的輝煌;從蒙昧氏族社會,到煌煌國家文明,鄭州,譜寫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篇章。
鄭州,悠久而輝煌的歷史,留下了類型全面、內涵豐富、鏈條完整、傳承有序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分布在鄭州七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凝聚著華夏文明早期階段最重要的文化信息,反映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價值和信仰。
這些歷史文化遺產保存了我們民族最初的歷史記憶,佐證了以鄭州為中心的嵩山地區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先民的創造力和智慧,展示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傳承。
鄭州晚報“鄭州+”客戶端推出“迎接盛會 品讀鄭州”系列作品,向全國各族人民推介這座年輕而又古老、生機勃勃日新月異的中原都市。
漢代名郡——滎陽故城
滎陽故城
位于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
始建于戰國時期(公元前5—前3世紀)。
滎陽故城平面圖↓
城池南臨索須河,東臨滎澤和鴻溝,北依邙嶺與黃河,為不規則長方形。
城址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1500米,城墻周長7000余米。
滎陽故城南城墻↓
現在除東城墻被河水沖毀外,其他三面城墻基本保存完整。
滎陽故城城墻↓
城墻下寬上窄,底部建在生土層上,由黃土版筑夯成,細密堅實,夯層清楚,城墻上一排排版筑夾棍痕跡,清晰可見。
城墻墻體現殘高11米左右,底寬24米,巍巍壯觀。
滎陽故城西南城角↓
滎陽故城,因位于滎澤西岸滎水之陽而得名,東有鴻溝通淮泗,北依邙山臨黃河,南面遙望京索,西過虎牢接洛陽,為南北之綰轂,東西之孔道。
滎陽故城西城門↓
當年劉邦遭項羽圍困時,以紀信出東門詐降,自己乘機從此門西逃脫險。
春秋時,晉楚稱霸中原曾鏖戰于此;
戰國時,秦拔滎陽置三川郡,為郡治并設敖倉于邙山;
楚漢之爭,雙方曾屢戰滎陽,紀信赴湯蹈火換得劉邦脫險奠定后來勝局。
西城墻頂部↓
城墻剖面夯層↓
西墻中段南側剖面↓
城門坍塌后在城墻上的堆積↓
滎陽故城不僅以戰略要地名聞天下,隋唐以前一直以交通樞紐而為區域經濟都會。
滎陽故城冶鐵高爐遺存↓
考古發掘表明,城內不僅有糧倉和完備的市政設施,鑄鐵業也極為發達。
爐底積鐵↓
城外的冶鐵作坊為河南郡第一坊,有完整的冶煉和鑄造工藝系統,鑄造出大批高質量的鐵器,反映了我國漢代先進的冶鐵水平。
滎陽故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滎陽故城冶鐵遺址出土的梨鏵、 雙齒镢↓
滎陽故城冶鐵遺址出土的鋤 、凹形鋤↓
滎陽故城冶鐵遺址出土的鐵梨鏵↓
滎陽故城冶鐵遺址出土的鐵鏟↓
滎陽故城冶鐵遺址出土的鐵錛↓
滎陽故城出土的鐵器,技術檢測表明,當時已采用球墨鑄鐵技術,遠遠早于發達的歐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