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成和開放是中國文化建設的重大事件,能參加這樣的會議,我心情十分激動!”10月19日,在偃師市舉行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儀式和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表示。
“將這幾年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科研成果聯系起來看,距今五千多年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古國階段’,已經開始進入了文明。”李伯謙告訴記者,二里頭這個都城是從“古國”到“王國”一個重要的標志,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我們就能夠看到文化交融的歷史痕跡。
二里頭遺址位于偃師市翟鎮鎮,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居彼時的“天下之中”,從該年代的文明版圖來看,以二里頭為代表的夏朝屬于中原地區的古國文明。二里頭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史上有著怎樣的意義?作為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
李伯謙說,文明演進的歷程,是不斷實現民族文化融合、不斷吸收異民族文化先進因素的歷程。自新石器時代起,中國現代版圖之內,各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特點,彼此之間有所交流和影響。以二里頭文化為源起的中原文化在文明化進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廣泛吸收、融合其他文化,使自身越來越強大,最終成為古代文明化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成為中華文明的主干和根脈。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從未斷流,這是我們文化自信所在。”李伯謙說,如今有了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把這些文物陳列展示出來,并且把我們的文明故事講出來,這本身就是一場五千年文明史的教育。“要增強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就要到這個博物館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