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劉慶柱:從考古學闡釋中華文明的發展道路

          2023-07-26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學思想 強黨性 重實踐 建新功?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專家談

          從考古學闡釋中華文明的發展道路

          劉慶柱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系統闡述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要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其中的重要內容是探索文明發展的道路。考古學則通過探索中華文明發展道路形成的時間、空間特色及其城市核心要素的政治特色,以及中華文明對內的強大凝聚力、對外的“有容乃大”及“中”與“中和”理念之下的家國同構與國家認同文化基因的確立、發展、深化。

          中華文明發展道路的時間特色。從世界范圍來看,唯有中華文明有著保存至今的五千多年不斷裂文明史。中國百年考古揭示,中華大地有著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古人類學家吳新智1998 年提出了關于中國乃至東亞人類進化的假說:“‘連續進化,附帶雜交’,前者為主要趨勢,后者與時俱增。”他認為這樣的進化格局顯示,中國現代人的祖先雖然接受過境外的基因,但主要發源于本地,而不是來自非洲。

          中國舊石器文化在整個更新世于華夏的腹地表現為連續、穩定的發展與演化, 從未發生過明顯的類型與技術的飛躍、中斷和替代。這對中國古人類連續演化、中國現代人類本土起源的理論提供了考古學和文化上的支持。

          中華大地先民從一萬年文化史進入中華五千多年不斷裂文明史這一過程,可以通過考古發現與歷史文獻記載得到越來越多的證實。中華五千多年不斷裂文明史有著從《史記》到《明史》總計3213卷、約4000萬字的國家正史文獻記載, 這是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先民締造的延續至今五千多年不斷裂文明史的歷史文獻記錄,這樣的文獻歷史在 “世界六大文明”乃至世界古代國家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中華文明發展道路的空間特色。中華大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主要考古學文化分布在七大區域, 即中部的“中原文化區”、東部的“海岱文化區”、西部的“甘青文化區”、南部的“江漢文化區”、東南部的“江浙文化區”、西南部的“成渝文化區”、北部的“北方文化區”。“中原文化區”位于上述七大文化區之中心。新石器時代晚期 “中原文化區”的主體考古學文化是“仰韶文化”,影響范圍擴及東部的大汶口文化、北方的紅山文化與小珠山文化、南部的淮河流域侯家寨文化、長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與薛家崗文化等。廟底溝類型是史前時代中國境內分布范圍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考古學文化。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陜西東部是廟底溝文化的核心區。

          如果說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空間屬性最大特征是“中”的話,那么其文化屬性的最大特色就是彩陶的花卉紋。在北魏之前,在漢字中還沒有“花”字,“華”亦即“花”。《詩經·桃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華”是“華”的繁體字,它就似一簇盛開的花卉,比后來簡化的“華”字更為形似。崇拜“花”(即“華”)的廟底溝文化人群,可以說是最早的 “華人”。

          中華文明起源時期的“中華”主要就在廟底溝文化核心區,即今黃河流域中游地區,中華文明的王國與帝國均從這里擴展至諸夏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形成五千多年不斷裂的、渾然一體的泱泱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的城市特色。城市是古代文明中的核心要素,它被認為是國家產生的重要標識。如果與中國古代歷史上國家人口相比較,周代人口約500萬~600萬,領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漢代人口約2000萬,領土面積約500萬平方公里。而雅典歷史上最繁榮時期的人口也不過25萬。東周、秦漢時代的王朝與古代希臘的斯巴達、雅典城邦國家規模相比,懸殊之大可見一斑。

          中華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特色,是其在世界文明發展道路上的唯一具有五千多年不斷裂的文明史,其不斷裂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中華先民及其后人在中華五千多年歷史發展中的祖先認同、家國一體、家國同構、國家認同傳統。由此形成中華文明發展道路的內部凝聚力與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就是中華文明“日用而不覺” 的文化基因。

          內部凝聚力與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根據中國遺傳學最新研究成果,目前中國境內絕大部分人的基因與五六千年前的人群基因相近。從中華姓氏研究看,中國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產生姓,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姓氏的國家。據統計,“當今中國流行的前200個(人口數量最多)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統的姓氏約占10%,出自黃帝姬姓系統的姓氏約占89%”。也就是說,當今中國人應有99%為“炎黃子孫”。

          《史記· 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是中國最早的國家政治領袖,也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因此說黃帝是中華人文始祖,幾千年來形成了國家祭祀黃帝的悠久歷史。不論是中華民族的哪一個民族作為國家統治者,都把祭祀黃帝作為國家的重大活動,這在古今世界各國是唯一的。

          對外“有容乃大”與“和為貴”。中華文明發展中對外的“有容乃大”與“和為貴”,首先表現在域外宗教在中國的發展實證中華文明發展道路上的“有容乃大”,而絲綢之路的開創則體現著中華文明開創的“和為貴”。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考古學家)

          《鄭州日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朱琳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