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日報版面
?作者:芷蘭
前幾天在家中整理舊物。當我打開裝滿圖書的書柜時,望見了上面那本《唐宋詩詞鑒賞》,這本書是父親留給我的。望著它,我不禁又想起了我的父親。
父親留給我最美的記憶,還是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也許我就是從那時起開始記事的。只記得那天在屋子中間,父親坐在凳子上,雙手拿著一張報紙,在認真地讀著。個頭矮小的我,調皮地從父親和報紙中間的縫隙,鉆進父親的懷里。我仰臉看著父親清瘦的臉龐,用稚嫩的小手,拔著父親的胡須,撫摸著父親的大喉結。我能清晰地看到,父親讀著報紙,那喉結也一上一下地移動,非常有趣。父親讀完報紙,慈愛地看著懷里的我說:“丫頭,記住了,一定要多讀書!”看到幼小的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父親的臉上露出了知足的微笑。
父親喜歡讀書看報,并常給我們講些故事,教我們認字。我到現在依然清晰地記得父親夜里坐在煤油燈下讀書看報的情景,胳膊肘分別支在兩腿上,上身前傾,一字一句地讀給母親和我們聽。小小的我也學著父親的樣子,讀著報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讀著書中那些有趣的故事,慢慢地也就喜歡上了讀書。
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粗心竟把語文課本弄丟了。學期中間是買不到課本的。夜里父親在昏黃的油燈下抄寫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我驚喜地發現,父親為我制作了一本手抄版的語文課本,連插圖和拼音都有,父親的眼中卻布滿了血絲。父親把書遞給我,鄭重地對我說:“女兒,你記住,什么都可以丟,只有書不能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啊!”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了我幼小的心靈上。
父親自幼對我的教育都帶有傳統文學色彩,他讓我多讀唐詩宋詞、名人詩集,這些精神食糧就像陽光雨露一樣滋潤著我的成長,我在父親日日的文化熏陶中,汲取著文學的滋養。在父親的熏陶和教育下,我愛上了書,讀書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讓我懂得了忠孝仁義等許多做人的道理。
于是,與書為伴,便成了我自幼的愛好。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別的同學最怕的是作文課,而我最喜歡的是作文課,因為我用一節課就可以寫出一篇作文,剩下的兩節課可以用來讀課外書。讀書,給了我快樂,教會了我善良與真誠,賦予了我無窮的想象空間。喜歡讀書的習慣,讓我的語文成績在班里總是名列前茅,老師總拿我的作文在班里念。讀書的魅力是如此無窮無盡,它就像阿拉丁的神燈一樣,賜予了我無數美好的想象,賦予了我馳望未來的空間和遐想,開啟了我的文學之夢。
那時因家里境況不是太好,很多想看的書沒錢買,只能借。借來后,我就利用放牛放羊的時間看,《童話大王》《童話世界》《岳飛傳》《楊家將》《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等等。我至今還記得有一次母親讓我去還鄰居琴嬸家五角錢,我拿著錢偷偷跑到書店買了早就想看的《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那是我從小到大辦的唯一一件荒唐事。我喜歡看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和小仲馬的《茶花女》,知道了大小仲馬是父子作家。我沉浸在書里,書本陪伴我度過了童年時光。那些書香里的王子和公主、英雄和騎士,他們的時光不老,引起我無數的遐思和向往。
還記得那年暑假,我迷上李清照的詩詞,委托在鄭州勘探隊的舅舅給我買了一本《宋詞三百首》,我喜歡書中優美的語言,喜歡唐詩宋詞里的古人之意境,喜歡悠遠的感覺和味道。在課余閑暇,我獨自沉浸在那種凄美婉約、細膩清柔的意境中,每每將自己感動得如臨其境、愁腸百結,現在想來,那是一種如何純真無邪的少女情愫,又是一段如何充實幸福的美麗時光啊!
讀書漸漸成了一種習慣,直伴我到現在。書中的那些勵志佳句,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餓其體膚……”“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一直在鼓舞著我,激勵著我的上進心。我的座右銘是先祖岳飛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所以哪怕學習期間有些小風小浪,也都不畏懼什么,即使從頭來過,也要做得更好。
讀書與勤奮,讓我以語文全縣第一、作文滿分的成績,考上了師范學校。師范三年,我除了學專業課,最多的時間是泡圖書館讀國內外名著。閱讀極大地豐富了我的學養,我寫作的熱情更高,水平也得以大大提升。師范畢業后,我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我除了積極投入教學之外,更是把大量的業余時間都用在了讀書與寫作上。這期間,我不斷追求進步,堅守自己的文學夢,后又考入東北師大中文系進修學習。
愛讀書的好家風如同春風雨露滋潤著我們,陪伴著我們。寒來暑往,花開花落,我們兄妹三人相繼考上了大學,這在當時的三里五村曾轟動一時。如今,我的哥哥走上了重點高中的領導崗位,妹妹成長為一名教育界名師,而我,成為一名小有名氣的作家。我們兄妹三人都先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成為作家后,很多人問我如何寫好文章。想起父親的教導,我說,首先要多讀書,讀好書。西漢劉向曰:“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古羅馬名言:“地不耕種,再肥沃也長不出果實;人不學習,再聰明也目不識丁。”閱讀的種子種下去,總會帶來我們想要的收獲。閱讀如此神奇,讓生命充盈和美好。我到現在還有放一本書在枕邊的習慣,臨睡前總要看上幾頁。我覺得,寫東西沒有什么捷徑,不過是把所有的文字都消化吸收,融會貫通成為自己思想的精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讓世間的腐朽,有機會變成神奇。我一直覺得書本是永恒的,即便它變黃變脆變得輕輕薄薄,也承載了思想的內涵。書是靈魂的慰藉,有了書,不空虛。
父親愛讀書,自然學識淵博,所知甚多,街坊鄰居有不懂的問題總是找他請教,他成了村里有名的“百事通”。母親受父親影響,也養成了讀書看報的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七十多歲。后來父母搬到縣城居住后,總有一幫老人跟在父親身邊,聽他講歷史、講哲學、講人生。我去看望父親時,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父親坐在高臺上,講得滔滔不絕、繪聲繪色;臺下坐著一群老人,聽得聚精會神、如癡如醉……
直到去世前,父親都保持著讀書的習慣。在醫院里,打著點滴,他常常是躺著看書,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直到手中的書滑落在地上。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我們日夜陪著父親。父親躺在病床上,病魔已經把他折磨得有氣無力。他望著我們說:“記……記住,一定要……教育子女……教育后輩,多讀書,讀……好書……”只覺得鼻頭一酸,我點點頭說:“爹,您放心!”
父親已經走了五年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們的后輩子女也都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現在,他們兄弟姐妹六人中,一個廈門大學畢業后考上了研究生,一個正在出國深造,一個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一個入職做了教師,還有兩個正在重點高中就讀。孩子們一個個溫文爾雅,知書達禮,都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健康、茁壯地成長著。
我們這個大家庭,在“唯有讀書高”的家風沐浴下,已開出了燦爛的花朵,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作者簡介:芷蘭,本名岳令團,河南伊川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洛陽市作協副秘書長,洛陽市職工作協副主席,伊川縣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已出版《古道芳菲》《古道幽蘭》《古道云天》《在水伊方》四部詩集及散文集《竹泉情緣》《今夜有風》《歲月靜好》;其中《在水伊方》獲洛陽市對外形象宣傳六個一工程獎,《竹泉情緣》入圍河南省第二屆杜甫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