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去鄭州,看華夏古國|來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感受早期中國的神秘與多彩

          2021-04-11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這里有我國同時期保存最為完好的史前建筑基址,這里有我國已知最豐富的天文學實物資料,這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代表、一個縮影……10日上午,“去鄭州 看華夏古國”系列活動采訪團一行來到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探尋6800多年前早期中國的文化記憶。

          大河村遺址區位圖

          大河村遺址為仰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實例

          大河村遺址位于鄭州市中心城區東北部,北距黃河8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米,是中華文明起源和黃河文化的重要標識性遺址,距今6800年至3500年,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夏、商四種考古學文化,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鄭州市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副館長戴建增介紹,大河村遺址1964年發現,1972年進行首次發掘,至今已先后進行27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7000平方米,出土各類房基50多處、窖穴500多座、墓葬400多座、壕溝5條、各類文物及標本2萬多件。

          “大河村遺址分布范圍廣、面積大、堆積厚、保存好、延續時間長、出土遺跡遺物豐富,是我國著名的史前遺址之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重要性,學術地位十分重要。”戴建增告訴記者,大河村遺址的地層堆積深度達12.5米,上迄6800年前的仰韶、下至3500年前的商代早期,宛如跨越3300年的歷史長卷,向我們講述著遙遠而又清晰的故事。

          “其中仰韶文化層是6-21B,中間沒有斷層,連續發展,延續時間長達2400年,為仰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實例,是仰韶文化的時代標尺。”戴建增說。

          大河村遺址文化模型

          這里有我國同時期保存最為完好的史前建筑基址

          站在遺址廳史前房屋建筑基址前,先人們的建筑智慧令人折服。東邊遺址出土的仰韶中晚期房基1-4,雖然歷經5000余年,仍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墻壁,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同時期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地址。

          骨匕,新時期時代仰韶文化(距今約5800—4700年),1985年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

          據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講解員李景明介紹,大河村先民將黃河流域普遍采用的“木骨泥墻”建筑工藝同燒制陶器技術相結合,運用非凡的智慧和嫻熟的建筑技術,創造了這座木骨整塑陶房,大大提高了當時先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更方便了他們的日常生產與生活。

          眼前的這座看似“殘垣斷壁”的房子,它的再現不僅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同時對于探討當時的社會組織結構,家庭、婚姻狀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龜甲,新時期時代龍山文化(距今約4400—4100年),1981年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

          這里有我國已知最豐富的天文學實物資料

          在文物展廳,眾多造型精美、花紋獨特的陶器讓人賞心悅目。

          據李景明介紹,大河村先民們已經掌握了非常發達的制陶技術,他們把生活中看到的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日月星辰,幻化成優美的圖案繪制在彩陶之上,巧妙的構思、嚴謹的布局、明快的色彩對比,使大河村彩陶集中體現了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時代風貌。

          除了這些相對完整的陶器,大河村遺址還多次出土了繪有天象圖案的彩陶片,圖案多為太陽紋、月亮紋、日暈紋、星座紋、彗星紋等,被認為是目前我國已知最豐富的天文學實物資料。

          彩陶盆,新時期時代仰韶文化(距今約5100—4700年),2014年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

          “大河村先民在制作石器、陶器等生產生活用具中,在長期的采集、狩獵和原始農牧業活動中,已掌握了簡單的科學知識。比如在彩陶的描繪上,多采用2、3、6、8個圖案,表明他們已經有了數學等分的概念。大量天文圖案的發現,也表明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天文知識。這塊展板上展示了彩陶缽上繪制的12個太陽紋,或許他們已經有了一年分12個月的概念。”李景明說,這些文物、遺跡背后承載了中華文明5000年乃至遠古時期人類發展、進步的脈絡,借助這些器物講述歷史和文化,就是最大程度的對文化的解讀與傳承。

          彩陶雙連壺(復制品)

          這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代表、一個縮影

          據戴建增透露,大河村遺址中還出土一些山東大汶口文化和湖北屈家嶺文化的遺存,這為研究我國黃河中、下游與長江流域諸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確鑿的地層證據和實物資料,也是我國古代各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見證。

          陶環,新時期時代龍山文化(距今約4400—4100年),1972年—2011年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

          “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遺存的發現,說明了當時大河村遺址是一個文化交流會匯集地,是中原地區文化交流的一個樞紐,同時也說明咱們中原地區是一個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地方,在中原地區的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戴建增說:“黃河文化的早期代表就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雖然來源不同、去向不同,但最終都演變成龍山文化,在龍山文化的基礎上又演變成了夏商周的文明,可以說仰韶文化是中國文化、中國文明的根脈,在早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性,大河村遺址是黃河流域非常重要的一個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遺址,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代表,一個縮影。”

          ?小口尖底瓶,新時期時代仰韶文化(距今約5100—4700年),鄭州工學院家屬院出土

          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打造中國較具影響力和示范意義的史前文化展示區

          為了更好的保護大河村遺址本體及周邊環境,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正在規劃建設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據戴建增透露,目前正在規劃建設的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占地面積約2400畝,以博物館陳列、遺址本體和考古發掘現場展示及場景復原為載體,打造集遺址保護、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城市休閑、觀光旅游等為一體的、在中國較具影響力和示范意義的史前文化展示區。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內的體驗區

          “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總體布局結構為‘一核、兩景、三片’,一核是指核心文化展示區,兩景是指農業景觀區、濕地景觀區,三片是指博物館區、考古研究展示中心、綜合體驗區,是一座集遺址保護、學術研究、市民休憩娛樂為一體的公共文化場所。其中博物館區計劃打造以中國仰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集中還原展示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戴建增說。

          鄭報全媒體記者 楊麗萍 /文 李新華 /圖



          分享到: 編輯:周愛巧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