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河南圍繞黃河戰略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目前在做什么工作?圍繞這些主題,人民日報社河南分社組織大型采訪,擬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客戶端河南頻道、人民網河南頻道同步推出融媒體作品,見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河南擔當。
鄭州黃河生態廊道風光。霍亞平攝
綠廊成蔭,春花爛漫。市民或漫步、或騎行、或嬉戲、或寫生,4月的黃河鄭州段,風光無限好,廊道美如畫。
“俺家屋后有個400畝大花園。”置身黃河岸邊綠色長廊,鄭州市惠濟區花園口鎮七堡村村民白房成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從莊稼漢、養殖戶到綠地養護工,隨著身份的不斷變換,白房成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鄭州黃河生態廊道風光。霍亞平攝
八十年代,七堡村所在的地域曾經是“魚米之鄉”。但隨著大堤的修筑,稻田因為缺少黃河水的滋養,品質慢慢下降。村民不舍得浪費土地,開始嘗試著養魚。由于規模小、缺技術,40多個、共計400多畝魚塘漸漸被廢棄,變成雜草叢生、蚊蟲亂飛的沼澤地。
轉變來自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納入國家戰略。2020年3月10日,鄭州市惠濟區沿黃生態廊道示范區示范段景觀建設項目啟動。
鄭州黃河生態廊道風光。霍亞平攝
遷墳、清物、填坑,花園口鎮八堡行政村副村長于建立說,他們僅用十天時間就填平了400多畝土地,村民為了建設綠色家園眾志成城,還成立了由50多名黨員組成的臨時黨支部。
不到七個月,這條長1.2公里,面積約26.6公頃,以綠色為底蘊,以花徑為紐帶,以休閑慢生活為主題,以“色葉片林、疏林草地、通幽花徑”為特色,以“一廊、兩線、三區、八景”為景觀結構的生態廊道建成。
鄭州黃河生態廊道風光。霍亞平攝
南與賈魯河、索須河擁抱,北接S312沿黃生態道。隨著生態環境改善,八堡行政村所轄多個村開始謀劃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增加農家樂、開建民宿、建設商業街、規劃游樂場所,綠色長廊正在迸發出蓬勃發展活力。
過花園口沿著黃河大堤繼續往西,規劃面積44平方公里的黃河灘地公園已然形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漁船亂停、臟水直排的灰色景象已經一去不復返。
鄭州黃河生態廊道風光。霍亞平攝
慢行在公園內“九縱三橫”25條65公里彩色及火山巖道路,體驗黃河自然風光。在南裹頭,觀景以防汛物資石頭為主題,以黃河會客廳為理念。同時修建的有觀河臺服務驛站、露天劇場及其他配套設施。這是一個集生態、觀光演繹等綜合服務為一體的黃河觀景臺。
鄭州黃河生態廊道風光。霍亞平攝
海事觀景點展現原生態的木、水為主題,建設觀河廣場和濕地花園,吸引了眾多市民打卡游玩。
南北融合、東西串聯、節點提升、特色彰顯。根據規劃,面積約46.7平方公里的鄭州市沿黃生態廊道要實現三大目標,即建成全省沿黃生態廊道示范工程、“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生活”生態休閑體驗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廊。
鄭州黃河生態廊道風光。霍亞平攝
風光不與四時同。這條綠色長廊還突出規模效應和地方特色,自西向東,依托四個行政區不同的地理條件,用不同樹種、地被植物色彩和服務功能的差異化處理,打造春夏秋冬的四季變換景觀。
鄭州黃河生態廊道風光。霍亞平攝
鄭州黃河生態廊道風光。霍亞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