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晚報》報道版面
又是一年金秋時,無論是在城市一隅,或是在農村偏遠地區,緊密型醫共體正在為群眾健康保駕護航。“一把手、一盤棋、一張網、一杠桿、一協同”的“五個一”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鞏義模式”赫然已從稚嫩走向了成熟,并全面實現互聯互通,惠民成效凸顯。
“一把手”推動 三個堅持為統領
鞏義市把醫共體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列入全市重點工作,成立由鞏義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領導小組,專題研究、專班推進,積極借鑒福建三明、浙江德清等全國醫改先進縣市經驗,壓茬推進各相關部門協同作戰。
堅持政府主導。全面落實政府辦醫責任,結合縣域醫療資源特點,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確定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要以公立醫院為主體的總基調。
堅持資源下沉。以強基層為重點,發揮縣級醫院上聯下帶的紐帶作用,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
堅持群眾受益。以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中心,不斷優化服務流程,健全預防、治療、康復、護理服務鏈,努力為群眾提供優質、方便、經濟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確保了醫共體建設方向正確、成效顯著。
“一盤棋”部署 體制機制有創新
資源集優集約配置。縣域內組建1個由縣鄉村三級公辦醫療機構全部參與的緊密型醫共體,命名為鞏義市總醫院,實行“七統一”管理(行政、人員、業務、藥械、財務、績效、信息)、一體化運行。同時將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醫共體,進行以醫保補償統一、技術規范統一、數據標準統一為重點的松散型管理,系統謀劃、整體推進、錯位發展。
創新醫共體管理體制。成立由書記為主任,衛健、醫保、人社、財政等部門為成員的醫共體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醫管委),建立健全醫管委協調議事工作機制,統籌醫共體建設規劃、投入保障等重大事項。醫管委下設辦公室實行雙周例會制度,落實重點任務,有效形成改革合力。
強化黨的建設。在總醫院成立黨委,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總醫院與市人民醫院設置為一套班子,所有成員單位統一由總醫院院長擔任法人,提高決策和運行效率。健全運行機制,總醫院設置人力資源、財務管理、醫保等8個管理中心,實現“七統一”管理,統籌調配醫療資源,提高縣域醫療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一張網”聯通,資源共享惠民生
搭建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依托牽頭的鞏義市人民醫院核心機房基礎網絡,建設縱向聯通云平臺、市鎮村三級醫療機構,橫向聯通醫療、醫保、公衛、婦幼、非稅系統的醫療專用網絡,著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網絡通途,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式互聯互通。
建設鞏義市醫共體信息平臺。整合醫療機構開展的醫療業務資源,建設遠程會診、心電、影像、檢驗等十大中心,深度推廣“基層檢查+縣級診斷”,同時上線診間支付功能,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受方便、快捷、優質的醫療服務。
為基層醫生上線AI智能輔助診療系統。配備專業知識庫,大大降低基層誤診漏診概率。2020年共為15萬余人次提供了遠程診療服務,為群眾節省就醫時間超過60萬小時,節省醫療費用3000萬元以上。
“一杠桿”撬動,激發活力促轉型
按照“總額預付、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原則,自2020年起將醫保基金扣除大病保險和10%風險金后交由總醫院統籌管理和使用,建立緊密型利益紐帶,充分發揮醫保支付在調節醫療資源配置、規范醫療服務行為中的杠桿作用,推進醫療機構立足功能定位提升服務能力,激發運行活力,有效引導患者和醫保資金向縣域及村鎮回流。
上聯三甲強縣級。牽頭醫院積極同上級醫院組建醫聯體,優先發展縣外轉診率高及群眾就醫支出較大的腫瘤、心血管等薄弱學科和專業,實現急危重癥患者向縣級回流,2020年縣外轉診患者同比下降2220人次,降幅17.05%;縣域內住院人次占比88.4%,同比提高1.16個百分點。
精準幫扶強鎮級。由牽頭醫院量身定做幫扶計劃,一科幫一院,駐扎式幫扶和巡回專家醫療隊相結合,從基礎設施改造、技術水平提升、管理能力提高等各方面全方位提升鄉鎮衛生院的服務水平,實現常見病、多發病向基層回流。同時強化鄉鎮急救能力建設,建成東部、西部、南部三家鄉鎮急救站,同步啟動胸痛、卒中、創傷急救等五大中心基層救治單元,把危重搶救業務延伸到基層末梢,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簽約服務強村級。著力打造標準化的公有產權衛生室,將縣級專家及婦幼、疾控相關醫務人員作為技術支撐力量納入家庭醫生團隊,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績效及簽約服務質量,做好醫保資金及群眾健康的守門人。配套制定縣域內雙向轉診管理辦法及縣域外轉診管理辦法,建立外轉專家聯審機制,推行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2020年,城鄉居民醫保基金支出4.42億元,同比減少7600余萬元,降幅14.78%。縣域內就診率97.52%,同比提高0.33個百分點;基層醫療機構門急診占比68.25%,達到65%的目標。
“一協同”管理,醫防融合保健康
夯實慢病管理,一是整合資源,將鞏義市人民醫院慢性病科、高血壓科、內分泌科融合心電、血糖、遠程會診等中心成立醫共體健康管理服務中心。
推進“三位一體”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在每個衛生院建設健康小屋,衛生室設置健康角,投放遠程血壓及心電設施200余臺,檢測結果實時上傳醫共體健康服務中心,完善慢病病人健康檔案數據庫。
科學制訂防治方案。通過采集動態數據,對患者病情進行科學評估、研判,對高血壓患者實行分級管理,高危病人由市醫院專家科學制訂治療方案,病情穩定后轉回基層;對中低危患者指導規范用藥及自我管理,上下聯動,患者足不出戶即可得到規范化治療和科普宣教,使健康關口前移,不斷降低慢性病人的發病率和住院率,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素養。
“一家人 一條心” 彰顯大愛精神
今年7月的特大暴雨,山洪暴發,鞏義市大面積不同程度受災,多個鄉鎮斷水斷電斷網。鞏義市總醫院米河衛生院和河洛衛生院受災特別嚴重,一樓全部被淹,院內外淤泥覆蓋1米多深,設施設備、藥房幾乎全部被毀。當天凌晨,鞏義市衛健委及總醫院帶領8輛救護車、70多人的防汛醫療救援隊趕到米河,連夜展開救援和搶險,歷經4個小時,轉運患者、家屬及醫務人員114人。隨后連續幾天,在鞏義市委、市政府和市衛健委的支持領導下,充分發揮總醫院醫共體優勢,統籌公立醫療資源,組織各成員單位每天約200人次,成立了志愿者服務、車輛運輸、后勤保障、送藥送水、電力和網絡修復、防疫消殺等多支隊伍,到米河和河洛衛生院幫助清淤、挽救設備、消殺,幫助災后重建。連續6天的支援,受災最為嚴重的米河衛生院正常復診。
復診當天,40余名專家到米河衛生院、南河渡廟門村、神南村進行義診,為受災群眾進行健康體檢、心理疏導,并科普洪澇災害后疾病防控知識。同時將1萬份醫療藥箱分批送至受災嚴重的衛生院,以保障各基層成員單位醫療救治能力。汛情期間,總醫院不惜人力物力,真正體現了總醫院大家庭“一家人一條心”的理念。
8月,新冠肺炎疫情卷土重來。在新一輪疫情防控工作中,總醫院充分發揮“一體化”管理優勢,建立“聯防聯控”機制,統籌進行人員安排、物資調配,共派出4000余名醫護人員圓滿完成五輪全民核酸采集任務。為提高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和工作效率,提升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投入705.6萬元,購置河南省內第二個“圣湘生物移動PCR方艙實驗室”,快速完成了第五輪225780人次的核酸標本檢測任務。與此同時,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熬制中藥代茶飲10萬余袋,為疫情防控貢獻“中醫力量”。
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分級診療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公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急救站建設;充分發揮一體化管理優勢,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為突破口,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載體,以“互聯網+醫療健康”為平臺,實現防、治、管一體化的健康管理,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高效、優質連續、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
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鞏義時報 吳瑞霞 通訊員 白鵬 張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