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大病不出縣、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鄭州高質量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

          2023-05-10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保障人民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5月9日,記者從鄭州市衛健委獲悉,近年來,鄭州市緊緊圍繞國家“大病重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里解決”的總要求,持續優化整合縣域醫療衛生資源,推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市縣一體高質量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縣域衛生健康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升。

          據介紹,5月12日-14日,“2023中國縣域醫共體大會暨中國醫院協會醫共體分會學術年會”將在河南鄭州隆重舉行。年會緊扣以健康為中心理念和醫共體高質量發展主題,聚焦醫共體高質量管理中心建設,分別就頂層設計、醫保支付、人力資源與薪酬績效、信息化與數據化、醫防融合,以及次縣域中心建設及鄉鎮衛生院發展等六個主題展開討論,深度研討醫共體建設難點問題,“疏通”醫共體建設關鍵點。

          大病不出縣、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

          醫共體改革是解決縣域醫療資源布局不均衡、醫療服務水平不高、群眾健康獲得感不明顯等問題的有效手段,也是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需求、實現“大病不出縣、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群眾更健康”目標的有力舉措。鄭州市按照“重塑一個體系、建立兩項機制、推動三項變革、實施五個突破”的“1235”建設路徑,重點在市縣一體推進機制、去行政化改革、醫保公衛經費打包、財政投入保障等方面創新探索,實現基層能力、縣域服務水平、群眾健康獲得感、就醫負擔“三升一降”,醫共體改革經驗做法被國家衛健委專題刊發,獲評2022年縣域醫共體“十大政策”。

          體系:推動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向基層回流

          每個縣(市)組建1-3個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骨干、村衛生室為網底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構建分工協作、資源共享、信息互聯、分級診療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醫共體“上接天線”,與市級醫院建立對口幫扶、遠程醫療、專科共建等多種形式的合作關系,引導大病重病患者向縣域回流;醫共體“橫向組團”,與疾控、監督、婦幼等公衛機構協同打造防控治管一體化管理新模式;醫共體“下接地氣”,開展基層醫療機構技術、人員、設備幫扶,推動常見病、多發病向基層回流。

          機制:“三級貫通”促進醫療服務落實

          一是建立“133”高位推進機制。成立市縣兩級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醫共體建設領導小組,建立黨委政府“一體推進”,省級抓統籌、市級抓推進、縣級抓落實“三級貫通”,改革辦牽頭、醫改辦落實、督查室督辦“三辦協同”的“133”高位推進機制,出臺醫共體建設“1+N”政策文件,落實“暗訪+評估、紀檢+督查”監督機制,各項工作納入黨委政府年度綜合考核。

          二是建立黨建引領機制。加強黨對醫共體工作的全面領導,設立醫共體黨委,成員單位黨組織和黨群、意識形態、統戰工作歸口由醫共體黨委統一管理,落實醫共體黨委領導下的總院長負責制,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有序運行的黨建引領發展機制。

          變革:推進“人員、技術、藥械”下沉基層

          一是推動外部治理模式變革。成立縣級黨委、政府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醫共體管理委員會,統籌負責醫共體建設發展等重大事項,制定醫共體外部治理清單,明確醫管委對醫共體的規劃、發展、投入、考核等權責內容,落實黨委、政府辦醫責任,構建黨委統攬、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定期協商、權責清晰的外部治理體系。

          二是推動內部管理模式變革。設立醫共體運營管理等“一辦六部”,實行唯一法定代表人制度,實施行政、人員、業務、藥械、財務、績效、信息等“七統一”管理。通過牽頭醫院下派院長、專家下沉、技術幫扶等形式幫助基層“強骨”“賦能”。建設市縣一體的醫共體信息平臺和遠程會診、遠程心電等六大共享中心,推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和區域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三是推動監督模式變革。成立醫共體監督委員會,吸納職工代表、醫管委代表、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代表作為監督委員,對醫共體運營管理和“三重一大”等事項進行監督,完善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運行機制。

          突破:縣鄉兩級公立醫療機構管理“去行政化”

          一是政策賦能,在管理體制改革上創新突破。縣鄉兩級公立醫療機構實施去行政化改革,領導班子及中層干部全部取消行政級別,縣級公立醫院、鄉級公立醫療機構領導班子分別由同級衛健部門黨組、醫共體黨委管理,破解行政管理層級限制干部使用交流難題。

          二是強化保障,在財政投入機制上創新突破。探索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益一類財政供給,公益二類績效管理”的運行新機制。縣財政按照每床每年5000元標準落實重點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投入;市財政按照每床每年1000元標準對市級醫院幫扶醫共體給予獎勵補助。

          三是提質增效,在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上創新突破。根據覆蓋參保居民數量,將不低于90%的醫保資金打包給醫共體,結余資金按照縣、鄉、村成員單位5:3:2比例分配,建立完善“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醫療機構規范診療、控制成本、做好疾病預防。

          四是醫防融合,在健康管理模式上創新突破。依托縣級疾控中心、醫共體及成員單位建立縣鄉村三級協同、防控治管四位一體的公共衛生服務管理體系。通過疾控、婦幼保健等公共衛生機構向醫共體派駐兼職副院長與業務骨干、設立“公共衛生總師”和“公共衛生首席專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打包等方式,推動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

          五是堅持公益,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上創新突破。全面落實醫共體在人員招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運營管理自主權,建立縣管鄉用、鄉聘村用、輪崗派駐等人才使用管理機制。動態調整醫共體薪酬總量,合理確定內部薪酬結構,建立“價值醫療+健康需求”為導向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引導醫務人員“一手做預防、一手下處方”。

          成效:醫共體開展遠程醫療服務200余萬例

          一是引領作用日益顯現。建立較為完善的醫共體改革政策體系和組織領導、工作推進等體制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省內外多家地市前來考察學習,引領帶動作用和輻射影響力逐步顯現。

          二是事業發展提質增效。通過市縣一體的醫共體建設,醫療衛生服務上下貫通,醫防融合高效協同,初步建立資源共享、信息互聯、管理同質、服務高效的分級診療服務體系,形成人民群眾得實惠、醫保基金可持續、衛生健康事業得發展的良好態勢。

          三是群眾感受明顯改善。醫共體累計培訓基層骨干5000余人次、開展遠程醫療服務200余萬例,基層醫療機構建設100%達標;75%以上牽頭醫院達到三級水平,縣域內就診率、基層就診率實現“雙提升”;與“十三五”末相比,縣域門診、住院次均費用增幅分別下降3.97、2.53個百分點,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提高2.42個百分點,居民健康素養水平(31.39%)、人均預期壽命(79.07歲)位居前列。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汪輝?王紅


          分享到: 編輯:李怡萍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