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要到了,按照習俗,這是祭祖、懷念親人的時候。“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總在這個時候縈繞耳旁。
清明節也是踏青和戶外活動的好時候,但這兩年很多人因為疫情受困室內,慢性消磨著意志。
又能怎么辦呢,生活總得繼續,還不能缺少好奇心,還好除了祭祖和踏青,老祖宗還給我們留了一幅千古名畫《清明上河圖》, 這件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存世名作,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列為“禁止出國展出”的無價之寶,也是引發“故宮跑”的“罪魁禍首”。宋朝人的生活很有情調,有精雅的瓷器、建筑和服飾,最有魅力的就是簡約到極致的審美,配色簡單又高級,高冷又大氣,這應該就是我們當代人追求的“文化自信”的表現。宋朝太迷人了,它也被網友和史學家投票為最想穿越回去的。
那么《清明上河圖》和清明節到底有沒有關系呢?
《清明上河圖:宋朝的一天》有這么一段描述:學者們一直在爭論《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是什么含義,有說表示“政治清明”的,有說是指“清明坊”的,有人說指的是清明節,但馬上被反駁所畫季節為秋天,根本不是清明節的景象。但是大家仔細看看,在長卷徐徐展開不久處,就出現了一戶農家小院,院落里掛著一家秋千,那架秋千,一直掛在那里,掛了快一千年了。這是很小很小的一處細節,小到研究專家也會忽略的細節,但正是這架秋千,無言地解答了這個秘密。
宋朝盛行清明節蕩秋千,但秋千可以一年四季都掛,為什么能證明《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清明時節?
其實,遠郊那架秋千只是清明時節的佐證之一。畫里還有多處實證,比如一是城外主干道上有一頂兩人抬的小轎,轎里插滿了樹枝和紅色的花,看上過去像紫荊花。根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轎子上插滿柳枝、雜花,是清明節的一項習俗。還有一處是城里汴河碼頭的小斜街上有一家商鋪,擺滿了祭奠亡靈的用品,比如紙人、紙馬、紙樓等等。店家將這些制品在當街疊放了好幾層,與《東京夢華錄》里記載的完全相符。
因此,無論《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有幾重含義,描繪的是清明時節應該確認無疑。
因此,且不論政治,不論繪畫的初衷,張擇端為我們留下了一件最能概括中國歷史的宏大作品,這幅作品沒有皇帝、皇后,也沒有大臣、將軍,它描繪了北宋時期廣大普通民眾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熱鬧的商業景象,還有許多隱含的危機,這才是歷史的主調,也才是它“千秋萬壽”、鮮活存在上千年的主要原因。
被困室內的人,不妨再來看一看北宋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找一找自己的前世身影,探一探隱藏其中的千年玄機。
作者: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