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文化和自然遺產里的中國密碼
今天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了讓更多社會公眾關注、了解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中國文藝網開展“讀懂中國讀懂黨 謳歌中國謳歌夢”之“文化和自然遺產里的中國密碼”主題推薦活動,由文藝工作者通過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推薦自己家鄉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化遺產保護良好社會氛圍。
推薦人:張海
《墨海領潮——張海》
素材來源中國教育電視臺
1941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陽市。
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鄭州大學書法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批準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曾任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五、六屆主席,河南省文聯主席,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河南省書畫院院長、鄭州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等。
我家鄉的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龍門石窟位于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時,歷經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里,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碑刻題記數量之多,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諸石窟寺中居首位,故有“古碑林”之美譽。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0年11月30日,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其“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推薦理由
龍門石窟
我是喝著伊洛河水,
看著龍門石窟長大的。
小時候,
對龍門的價值還不是很了解,
或者懵懵懂懂,
但是知道它是一座文化寶庫。
我和小伙伴
經常去石窟佛像間玩捉迷藏。
那時我就被崖壁上
鐫刻的字跡所吸引,
那些神韻各異的橫撇豎捺,
深深印刻在腦海中,
不知不覺間變成
課本上的信手涂鴉。
后來自覺習字時才知道,
這些竟是北魏時期
二十方造像題記的
精華之作《龍門二十品》!
這些題記記錄了
當時佛龕造像者的姓名,
造像年月及緣由,
是研究北魏書法
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
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
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 北魏太和廿二年(498)九月十四
紙本墨拓? 通高90cm? 寬40cm?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龍門石窟的石刻藝術和書法藝術,
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
應當受到全人類的重視和保護。
張海《書以文升聯》
比丘法生造像龕? ?位于古陽洞南壁第66龕
高258cm? ?寬176cm? 深48cm
比丘法生造像記(二十品之一) 北魏景明四年(503)二月一日
新拓 縱33cm 橫12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