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開展“黨建+社會救助”改革,是增強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方式。去年,濮陽市在全省率先探索“黨建+社會救助”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礎上,今年,濮陽市緊扣“五星”支部創建,健全四項工作機制,深化“黨建+社會救助”改革,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為高質量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提供有力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努力把改革實踐成果轉化為制度安排成果,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發展。
一、健全“黨建+網格覆蓋”機制,織密社會救助組織體系
堅持黨建引領網格,在農村健全“村、小組、街巷”三級網格體系,在城市織密“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院)黨小組”三級組織網格,把黨的工作觸角延伸到基層每個角落。以黨建網格為依托,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整合優化民政、綜治、宣傳等各類網格,加快推動“多網合一”,實行基層黨建融入社會治理各領域和全過程,把網格陣地建設成為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實現社會救助工作覆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
二、健全“黨建+聯系服務”機制,變被動求助為主動救助
積極推動農村黨組織文明幸福星、社區黨組織幸福和諧星創建活動,將走訪、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列為村(社區)黨組織重要工作內容,推動全市村(社區)黨組織緊密結合黨員“十二分制”積分管理、無職黨員“一編三定”、民情入戶圖等工作載體,進一步激發黨員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開展常態化走訪重病重殘家庭、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家庭、低收入群體家庭等,全面掌握困難群體生活狀況,及時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協調民政等有關部門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實現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
三、健全“黨建+教育培訓”機制,提升基層救助人員能力
統籌“萬名黨員進黨校”、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輪訓、鄉村干部“導師幫帶制”師說課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宣講活動等,組織、民政、鄉村振興等部門聯合實施基層社會救助能力提升工程,開展社會救助政策學習培訓,為每個村(社區)培養至少兩名“明白人”,做到主動發現困難群眾、及時響應救助訴求。同時,通過主題黨日活動、專題培訓座談等方式,積極對黨員、志愿者開展增能培訓,使其在日常走訪中,能夠進行救助線索摸排、救助政策宣講,夯實救助工作根基,提升基層救助能力。
四、健全“黨建+社會監督”機制,確保社會救助公平公正
社會救助對象點多面廣、群眾關注度高,充分發揮村(社區)黨組織核心領導作用,規范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做好村務政務公開工作,堅持社會救助長期公示制度,把救助對象、致貧原因、享受人數、保障標準,以及辦理條件、程序要求、監督電話等內容,進行長期規范“晾曬”,打造“陽光救助”,防止擠占、挪用和截留社會救助資金,減少錯保、漏保、騙保現象發生,及時發現、糾正、懲處“關系保”“人情保”。村(社區)“兩委”成員近親屬享受社會救助待遇的,切實做到如實向縣、鄉民政部門登記備案。
濮陽市31.3萬脫貧人口中享受農村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的有6.9萬人,占比22%;全市2.8萬監測人口(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中享受農村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的有1.95萬人,占比達69%,織密兜牢了基本民生保障網,有效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
據了解,下一步,濮陽市將持續深化“黨建+社會救助”改革,加強黨對社會救助工作的全面領導,進一步激發社會救助活力,以黨的建設高質量引領社會救助工作高質量,為河南社會救助更加出彩增添靚麗濮陽色彩!
通訊員 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