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茨山——中華文明的可考源頭
許嘉璐
世界的考古學理論來自于西方,百年來中國的考古基本上是沿著西方的考古理論。但中國的考古有它的特點,單拿著西方原有的那種理論架構和方法來衡量具茨山,有很多的不合。到底是我們具茨山遷就西方的方法論呢?還是說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特點?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要中西融合。標準不一樣,結論就不一樣,不見得對應巖畫做結論,為一塊石頭做結論,而是根據已有的事實,還有對巖畫研究的經驗,這是一個根本的建樹。 比如說竹簡,李學勤先生是頂尖的專家,西方考古學就沒有這類經驗,對它的鑒定、釋讀,西方就沒有。中國將來會成為考古的資源和成果最豐富的國家,很自然地,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方法論。
具茨山巖畫年代的斷代非常重要。按現在專家討論的,至少是八千年到一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對巖畫的研究,西方水平高于我們,我們當然應該借鑒。對具茨山巖畫要分門別類開一些專題研討會,甚至可以召開國際研討會,把國際上研究巖畫的頂級專家聚集起來,開一個規模大一些的國際研討會。在研究的同時要立項,研討、立項和申報國保單位是相輔相成的,也可以說是相互推動。
口傳歷史和歷史文獻證明,新鄭是春秋時期鄭國和韓國的國都,是黃帝故里。口傳歷史不是無根據的。我們要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對老祖先、老老祖先的信仰。黃帝出生在新鄭。黃帝出生地當時的狀況,代表著華夏民族——中華民族那時生活的狀況和時代全貌。這和埋葬地是不一樣的,那是他曾經到過,死在那里,只能說明他的行跡。用后代的話來說,說明他巡狩的范圍以及他的流動性,不是黃帝時期的文化遺存。這就是黃帝故里的意義所在。黃帝故里在黃河流域,這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干,其他地方的文化都向它貼近,包括東夷文化、吳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等,后來都匯集到黃河流域,因為黃河流域的文化先進。
具茨山的考證、保護和宣傳十分及時。這里很重要的一個現象是,人們一般只重視一系列論述的下段,就是要講好中國的故事,要講好中國的故事,就是要全面地、客觀地去了解這個世界,就是準確地、全面地介紹中國,是要解決中國在世界上的處境問題,這也是對世界負責,是三個自信的一個根基。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建筑在幾千年文化基礎上的一個結果。所以他說: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淵源在哪兒?我們把復雜問題簡約化一些就是: 中國人自古求什么?外求的是富足、和諧、穩定、平安,有這四條就是中國人理想的生活。《尚書》記載“和諧萬邦”,還有現在搞建設、強軍、注重民生,都是這個目的。共產黨的宗旨,從成立的那天起,就全是為了老百姓實現自己的理想。少數的蛀蟲是另外一回事。主流是什么?歷代的正義之士和朝廷,都是在跟貪官污吏做斗爭,有一些蛀蟲,可是歷史還在前進。內求的,也就是他所說的“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什么叫“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追求是什么?為什么說是“最深沉的”?用這個“最”字是跟全世界比的。這里涉及了很多歷史事實和智慧,也涉及許多學問,包括歷史學、社會學、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等。我們應該把對具茨山的研究放到這樣一個背景中考慮。
專家提出對具茨山要進行綜合研究,這就突破了西方的考古研究。我覺得具茨山的意義在于找到中華文化的源頭了,至少是可考的源頭。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那么多,但是這是一個最重要的源頭。我所寫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拜祖文中也談到,口傳歷史說那時候發明了車,嫘祖發明了繅絲養蠶等等。雖然沒有物證,可是為什么先民把這些偉大的發明都放到黃帝身上?那是把他當成文化源頭的!我們就要承認人民的這種附加。我們在黃帝文化里邊,具茨山文化里邊,都能找到它的萌芽。這個太重要了。我覺得具茨山,不會要什么有什么,但是確實后代的一些理念,從口傳歷史中,從文獻記載上,以及在出土的文物上,都可以得到證明,開始在萌芽。因此像《尚書·堯典》《尚書·舜典》,那種以人為本,和諧萬邦的思想,以德行政的問題,才能有成型的文獻記載。這是經過幾千年形成的。“以人為本”的問題,西方一直在宣傳,人本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提出來的,中國的一些學者也說我們要學習西方的以人為本,人本主義。我說這是弄顛倒了,人本主義提出最早的是中國,文藝復興的人本主義是受了中國的影響而形成的。《堯典》《舜典》等文獻存世也三千年了,都明確地提出以人為本。后來孔夫子繼承周公的思想提出了“仁”的問題,禮樂教育的問題。禮樂是外在的,體現了“仁”,引導人走向“仁”。中華文化定型了,可以說定型在魯,源頭是新鄭的具茨山。
今天的共產黨還是以人為本。從前沒錢時做不到的,現在可以逐步實現了。民生的問題提到這么高的高度,就是因為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指什么?就是人的價值。現在風行全世界的是以財富價值論人,忽略了道德價值。中國人最根本的追求是道德的價值。人生的價值可以分道德的價值、財富的價值、藝術的價值、精神的價值(對宇宙和生命的無窮探索)。只有人才有藝術。具茨山巖畫本身有一種東西要表達,它追求的是美。許多巖畫每個洞都是圓的,而且排列整齊,那時候人的美感,我們今天難以體會,我們不理解,但是可以看出它是一種美的追求。我們要下決心把這個事情提到中華文化史上,特別是提到國務院批復的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祖根文化這個高度上來。
具茨山文化意義太大了,這個意義不僅僅是對新鄭、對鄭州、對河南而言,甚至于不只是對中國而言,而是對全世界而言都是有著巨大意義的。
文章摘自光明日報出版社《具茨山與中華文明》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