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軍方 文/圖
洧川,因處于洧水下游的一片平川地帶而得名。洧川1218年建縣,有700多年建縣史。洧川鎮歷史上曾歸長葛市、尉氏縣管轄,目前已劃歸鄭州航空港實驗區。
多年前,有人在朋友圈發了一張洧川網紅打卡地的圖片——古老城門(洧陽門)上,一棵柏樹蒼勁有力,讓人稱奇。
近日,受洧川鎮黨委政府邀請,記者利用半天時間踏訪了洧川鎮。
從事教育近20年后調入政府工作的王水田,發表新聞作品9000多篇,獲得各類榮譽及寫作方面的榮譽證書300多本,是開封市小有名氣的“寫手”,也是洧川鎮“金牌講解員”。
“洧川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陪同采訪的王水田老師告訴記者,洧川鎮有“三多”——古跡多、名人多、非遺多。近代名臣司馬懿、魏征、呂蒙正,歷史名人阮籍、阮咸,名書法家鐘繇,狀元劉理順,北宋時期思想家張載,以及當代著名畫家石泊夫、王成喜,還有著名豫劇藝術家唐喜成、牛得草等都和洧川有關。洧川鎮有非遺項目(省市縣級)13項、傳承人16名,有省級文保單位2處、縣級文保單位6處。
洧川豆腐有2000余年歷史,傳說和漢高祖劉邦有關。
跟隨王水田指引,記者參觀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洧川豆腐制作技藝。
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洧川鎮花橋劉村村民劉軍獻是當地產量大、質量好、最具知名度的豆腐加工大戶。他的豆腐制作技藝到兒子劉寶龍這一代,已是第五代傳人,劉軍獻被推選為該鎮豆腐協會理事。
劉軍獻從一盤磨、一口鍋的小規模豆腐作坊干起,逐步建起了現代化、自動化的豆腐加工廠。
當記者問他,他制作的豆腐有什么特點。他拿起一桿秤,直接用秤鉤穿進豆腐,不用秤盤就把豆腐提了起來。他說他制作的豆腐,可以放在高壓鍋里燉。
洧川豆腐與眾不同,它的表面呈琥珀色,刀口純白,質地堅硬,可用麻繩提起,放到鍋里久煮不爛,越燉越有嚼頭,是當地有名的美食。
劉軍獻為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和社會公益事業做貢獻,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豆腐明星”,他的豆腐加工廠被評為河南省三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河南省旅游扶貧示范戶。近期,他在鄭州開了店面。
洧川鎮今年農產品大豐收。
花橋劉村風情園種植合作社里,金黃色的黃桃掛滿枝頭,紅紅的桃子露出“笑臉”,“夏黑”“玫瑰香”葡萄串綴滿枝頭,果香撲鼻而來,社員們采摘、分揀果品一片忙碌。
來洧川,必然要看古老的南城門——洧陽門。
王水田說,如今的洧川南城門是古城門遺址,建于明代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東西寬7米,深13.5米,高10米。南城門于1985年被尉氏縣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城門到北城門有多遠,柏(百)榆(余)里。”王水田說,不知道的人以為兩個城門之間是百余里地,其實是南城門上有一棵柏樹,北城門上曾經有一棵榆樹,二者之間并沒有那么百余里那么遠,而是相距一公里左右。
如今,古老的城門內汽車魚貫而入,川流不息,城門上柏樹郁郁蔥蔥,煥發著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