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可進一步發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見慢性疾病,致殘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已高達9%~10%。在中國,約有1億慢阻肺患者。在這種疾病的終末期,由于肺功能受損導致呼吸困難,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一系列癥狀,使得患者異常痛苦,生活質量極低。以往,針對慢阻肺終末期的患者,只有傳統的內科藥物治療手段,效果不佳,對于緩解癥狀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非常有限。在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一病區主任張華帶領團隊,開展了國內先進的呼吸介入診療技術,彌補單純藥物治療的不足,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為終末期慢阻肺提供新的治療途徑,為廣大慢阻肺患者帶來無限希望。
彌補藥物治療不足
提供全新治療途徑
慢阻肺的癥狀通常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氣短、胸悶或呼吸困難等,可合并心血管、運動、代謝疾病。慢阻肺患者發展到晚期、終末期時,肺功能極重度下降,出現肺氣腫和肺大皰,這部分患者單純用藥物治療,效果是非常差的。“他們需要反復地住院,甚至離不開呼吸機,生活質量很差”,張華表示,這是嚴重困擾慢阻肺患者的問題,也是臨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021年4月,張華率領團隊開展了內科胸腔鏡下肺大皰消融術、支氣管鏡下封堵術,進行肺大皰肺氣腫的治療。這些呼吸介入診療創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彌補了藥物治療的不足,極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呼吸困難,改善了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質量。“對于以前那些想做肺移植等外科手術,卻囿于肺功能所限做不了的患者,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途徑”,張華說,有些患者治療之后相當于進行了一次肺移植,解決了臨床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在慢阻肺的學科領域,這是一項具有突破性的先進技術。張華團隊的技術創新,成為慢阻肺患者心中希望的明燈,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患者慕名前來就醫。
“一鏡加一針”減容肺大皰
明顯改善呼吸困難癥狀
宋某62歲,廣東人,多年來反復咳嗽、咳痰,近年來又出現運動后胸悶的癥狀。2021年國慶節后,他忽然感到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到當地醫院檢查后,被告知肺部有肺大皰。宋某輾轉多家醫院,醫生都說病情比較復雜,治療難度很大。由于活動后呼吸困難,宋某只能居家臥床,連出門都是奢望。
生活質量的低下,讓宋某的家人焦急萬分,多方打聽,得知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張華,帶領呼吸病介入診療專家團隊,率先在河南開展內科胸腔鏡下肺減容術,解決肺大皰治療的臨床難題,診療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且有不少手術治療肺大皰成功的病例。于是,他們抱著希望,不遠千里來鄭求醫。經詳細檢查,宋某被診斷為慢阻肺并巨型肺大皰。術前評估,宋某6分鐘只能走20米的距離。
2021年11月17日,張華團隊為宋某成功實施了“一鏡加一針”右側巨型肺大皰減容術。術后,宋某呼吸困難的情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不僅能下床活動,再次接受步行試驗時,6分鐘竟然走出210米!虎年春節后,宋某再次來到鄭州,接受第二次左側巨型肺大皰減容術,術后的步行試驗,宋某在6分鐘內走出了360米。這次出院回家,宋某能夠和正常人一樣在小區遛彎了。
張華說,其實有很多像宋某一樣病情的患者,目前都可以通過先進的醫療技術,重新回歸正常生活,“對很多慢阻肺患者來說,順暢呼吸不是夢,而讓他們回歸正常生活,就是我們身為醫生最大的成就!”
設立慈善專項基金
救助貧困慢阻肺患者
醫者父母心,張華和她的團隊不僅治療患者的病痛,還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想辦法解決難題。慢阻肺是一種長期慢性疾病,患者不但喪失了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長年累月看病吃藥,對于家庭來說也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很多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而且,慢阻肺這種疾病,又有向社會經濟地位較低人群傾斜的特點(分析可能與工作和居住環境污染、居室擁擠、營養較差等因素相關),考慮到這些問題,醫院為慢阻肺貧困患者設立了專項慈善救助基金,符合條件的患者可獲得1000到3000元不等的慈善基金救助。
前不久,一位登封的慢阻肺患者就獲得了該慈善項目救助。“這名患者是慢阻肺并巨型肺大皰,常年臥床,日常生活依賴呼吸機,摘掉呼吸機甚至不能吃完一頓飯”,經過治療,他徹底擺脫了呼吸機,可以外出到地里轉轉。得知患者妻子也有慢性疾病,也喪失了勞動能力,家庭生活十分貧困,是低保家庭,張華為他申請了10000元的慈善基金救助。當拿到慈善救助資金時,患者感激地說:“有病不怕,醫生有創新技術,政府有慈善救助。”
學科強勢高質量發展
助力健康中原建設
目前,慢阻肺減容術在國內開展的并不普遍,這是因為,開展這項新技術需要一定的基礎和充足的前期準備,比如對呼吸學科建設水平、尤其是呼吸介入發展水平要求很高。張華介紹說,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呼吸學科是國家級三級醫院優秀學科、河南重點培育學科,是呼吸介入、肺功能、呼吸危重癥及睡眠醫學的國家級專業人才培養基地。
“呼吸介入技術是我們學科的優勢亞專業,我們培養人才和前期準備用了2年的時間,在此期間,醫院整合多學科資源,并匹配慈善救助項目的支持等,使我們有條件開展此項技術”,張華表示,呼吸介入技術主要用來解決呼吸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它代表著呼吸學科的實力和水平,目前科室在肺外周病變、大氣道狹窄、胸膜疾病、經皮介入診療領域,擁有四個成熟的亞專業人才梯隊,擁有臨床科研成果轉化平臺——河南省呼吸與危重癥重點實驗室,“這些都是我們解決臨床難題和科研探索的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當前,面對困擾人群健康的呼吸系統重大疾病,如慢阻肺、肺癌,我和團隊將致力于醫學科研和技術創新,專注解決臨床難題,為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為健康中原建設貢獻力量。”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邢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