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進展會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鄭州商都遺址書院街商代貴族墓葬區考古新發現。
這一消息經鄭州日報、鄭州晚報等新聞媒體報道后,引起社會廣泛熱議。
針對大家關心的相關熱點話題,記者今日采訪了鄭州中華之源及嵩山文明研究會副會長閻鐵成。
據介紹,鄭州書院街商代貴族墓葬園區位于鄭州商代王都內城垣東南區域,距南城墻約200米、東城墻約450米,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為配合鄭州商都歷史文化區兩院二期項目工程建設考古發現的。
在約1萬平米的范圍內,發現了距今3400年的商代中早期(白家莊期)壕溝2條、墓葬25座、文物300余件,形成了由壕溝、通道、青銅器墓葬、一般墓葬、祭祀坑等組成的結構與功能明確的喪葬墓園體系。
其中,最令人關注的編號2號墓葬為南北向,長2.6米,寬1.1米,現存深度0.35—0.55米。
出土隨葬品200余件,其中銅器20件、玉器11件、金器5件、箭鏃50枚、貝幣120余枚以及以金箔為地鑲嵌綠松石的牌飾等。
銅器有罍、鼎、戈、爵、斝、盉、鬲、觚、斨、盤、斗、刀、箭鏃等。
玉器有鉞、戈、柄形器、玉豬、玉魚等。金器有金覆面、金泡、金箔等。
綠松石有管、片、牌飾等。
底部六處殉狗坑分別位于頭部、腰部及四肢,四肢處的殉狗呈順時針順序擺放。
“鄭州書院街商代貴族墓葬園區是鄭州商代王都遺址發現七十年以來繼城墻、宮殿區、青銅器窖藏坑、作坊等發現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對于研究、認識鄭州商代王都的演變具有重大意義。”談起此次考古發現的重大意義,閻鐵成開宗明義。
他深入闡述說,此次考古新發現具有以下四點重要價值和意義:
一是呈現了商王朝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景象。
鄭州書院街貴族墓是鄭州商代王都目前發現的陪葬品最豐富的墓葬,2號墓一座墓葬發現200多件文物,涵蓋各種質地、各種器型,一些器物如壺式盉等是首次發現,這是鄭州商代墓葬考古中從來沒有過的,特別是金面罩、金泡飾、黃金綠松石牌飾均是商代遺址中的第一次發現,也是目前全國發現的最早大型金飾制品,令我們對商社會發展的盛況耳目一新。
二是刷新了商社會喪葬習俗的新認知。
2號墓、24號墓、30號墓是鄭州商代王都目前已經發現的30余座青銅墓葬中結構最為明確、保存最為完好的貴族墓葬,其規模、等級均是首次發現。
2號墓底部6處殉狗坑分別位于腰部、頭部及四肢,殊為罕見,蘊含著特殊的歷史文化內涵。
24號墓三具骨架同穴的葬式結構也很罕見,為研究商社會喪葬習俗提供了新材料。
三是理清了商代晚期王陵“兆域”的源流。
“兆域”是建有防御設施的墓園,有“兆域”結構的墓葬區一般是王侯級高等級貴族墓葬的特點,目前,發現和確立的最早“兆域”是安陽殷墟王陵,書院街商代貴族墓葬區的兩道壕溝互相平行,進出墓葬區的通道為夯土建筑,體現了墓葬區的規劃、設計、組織與管理等特征,具備了“兆域”結構雛形。
就鄭州商代王都遺址而言,建有“兆域”的書院街商代貴族墓葬園區是首次發現,其重要程度比肩于城墻、宮殿區、作坊區、青銅器窖藏坑等重要遺存。
四是提供了研究鄭州商代王都發展興衰的新標尺。
鄭州書院街貴族墓葬園區是商代中早時期(白家莊期)的商代貴族墓葬,是商代王都從鄭州外遷后的重要遺存,折射了商王朝對鄭州商代舊都高度管控的行政力度,對于我們認識鄭州商代王都的演變、鄭州商代王都與小雙橋商代王都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與科研價值。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