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朝暉 通訊員 李書嶺 文/圖
中牟縣官渡鎮官渡橋村,因官渡水上原有石橋,故名官渡橋,村遂以橋名。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八月,袁紹曹操聯營數十里對峙,袁紹軍進臨官渡。曹操大破袁紹軍......袁紹軍大敗,史稱 “官渡之戰”。
俱往矣,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湮沒了荒城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10月18日上午,萬里晴空湛藍,和煦的陽光灑照在官渡橋村的蔬菜大田,白菜菠菜成畦成行,一望無垠半碧半綠,金風玉露,鮮嫩欲滴。
“官渡橋村有兩個自然村:官渡橋和逐鹿營。全村共6個村民組,總人口1380人。轄區總面積1600多畝,99%都種植蔬菜,主要種植大白菜和菠菜。在官渡鎮乃至中牟縣可以說是時間最長蔬菜種植菜區,中牟縣最早的無籽西瓜培育基地就在官渡橋村。”鄭文忠今年57歲,是官渡橋村黨支部書記。鄭文忠介紹說:“官渡橋村在上世紀80年代將大蒜和菠菜套種,后來不再種大蒜,單種大白菜和菠菜,主要銷售到萬邦市場和周邊縣市區。近幾年菜農們賣菜基本不出村,外來商戶直接到村里菜地收購。鄉親們靠種菜賣菜勤勞致富,十年前人均純收入就超過8000塊了。”
?畦芹菜綠蔬園,葉柄多筋嫩葉鮮。今年70歲的菜農田維富正和老伴在芹菜畦里摘芹菜苗,田維富在前,老伴在后,兩人各自坐一個小木凳,兩個人一棵一棵的摘,一捆一捆的束,“要說官渡橋村在中牟縣種菜歷史最早,種菜時間最長,這是實話。在人民公社那會兒,中牟縣只有一家蔬菜公司,供應縣蔬菜公司的只有官渡橋村。在俺村,可以這么說,除了正在上學的孩子,家家都種菜,人人會種菜。”田維富頗為自豪,“最早是大蒜和菠菜套種,后來發現種大蒜周期長,投資大,不咋掙錢,干脆就不種了,直接種大白菜和菠菜。”
田維富告訴本報記者,以種菠菜為例,周期短,投資小,掙錢快。菠菜每年農歷七月份開始種,一直到第二年農歷五月,這期間菠菜種個三四茬不成問題。
要說種菠菜的高手是田瑞峰,上午十時許,田瑞峰按時來到自家菠菜地里,穩穩坐在小草墩上,用鏟刀動作嫻熟的鏟菠菜,一次鏟四五棵,抖掉菜根兒的泥土,摘掉根部的黃葉,整整齊齊地碼成一捆一捆,裝進白色塑料袋里,“客戶已經打電話約定了,中午前他們自己來拉,我不用送。”
田瑞峰今年50歲,打小就跟著父親學種菜,長大結婚后分門另住,專種菠菜,“我種菠菜二三十年了,今年種了七八畝。等到農歷十月半你再來官渡橋村看,我一塊兒菠菜地就有五畝大,很壯觀!”
莊稼活兒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田瑞峰說,種瓜種菜也要與時俱進,不能一成不變。種菠菜首先要看天氣,天氣太熱決不能種,溫度過高會燒死菠菜;其次看菠菜品種,啥季節種啥菜,啥土地適合種啥菜,這都有講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冬天種菠菜,不澆水,防凍,來年春上澆水施肥,長成后上市。農歷八月種菠菜,種上后澆一次水即可,不能重復澆水,防止“死棵”。菠菜生長期間,澆水不能澆“白水”(直接從水井里抽出來的水),水到菜地之前必須“沖肥”(即在水里摻入肥料)。氣溫在25攝氏度左右,菠菜一般兩個月就能上市了。
菜商張先生老家封丘的,在鄭州打拼,一年四季都來官渡橋村收購蔬菜,“官渡橋的菜品,和官渡橋鄉親的人品一樣實在,買了放心,吃著稱心。”記者看到正在剝白菜葉的夫妻倆,問他們為啥把白菜剝得只剩下白光光的菜心裝包,明明有的菜葉很干凈,很鮮嫩,還能吃。旁邊一個菜農打趣道:“剝嘞不凈,對不起觀眾;剝嘞不光,對不起老鄉。這就是咱官渡橋的菜品、人品!”
“官渡橋群眾種菜不偷懶,賣菜不缺秤,從大集體到小農戶,初心不忘,本色不改,不但脫了貧致了富,還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歡。”官渡橋村黨支部書記鄭文忠說。
是啊,看那官渡橋村鄉親家門口的那棵柿子樹,萬千紅柿子恍若萬千紅燈籠,豈不是象征鄉親們的生活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