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楊瑩 孫慶輝 方寶嶺
在鄭州高新區梧桐辦事處金梭社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堅守戰疫一線。他們是醫護大白、門崗志愿者、快遞小哥、生活管家……多重身份隨時切換,他們是小區居民心中的守夜人,是在核酸檢測中事無巨細的“大管家”……他們是社區工作人員和黨員志愿者,他們保持隨時待命、“超長待機”狀態。
金梭社區負責人劉鴿,1991年12月出生。她是老同志口中的“90后”,也是6名社區同事們口中的大姐姐。自10月初疫情發生以來,一道道難題擺在了劉鴿的面前,管控、封控小區居民生活保障到位,一項項防控工作逐一落實,需要對接的事層出不窮。從白天到夜晚,從深夜到凌晨,劉鴿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好,我來安排”“這個沒問題,我去溝通……” 劉鴿稱自己變成了“接線員”每天手機要充三次電,充電寶就綁在手機上。打開劉鴿的手機通話記錄,僅11月17日這一天,24小時接打了139個電話。
防護服、口罩、大喇叭、手機、折疊床、方便面就是劉鴿和她的小伙伴們的工作“標配”,社區6個工作人員每天平均行走2萬步、100多個電話、日均十幾個小時的忙碌。最近,轄區內求助類電話增多,給孩子送奶粉、送高血壓藥……“群眾事無小事,我們也要將心比心。” 劉鴿對她的小伙伴們鼓勁。
高玉婷是金桂社區疫情防控員,她是一名95后,在社區辦公時,她不僅時刻盯著電腦桌面的微信信息,面前還放著三部手機。她始終沒能接受我們的采訪,因為這三部手機接打電話就沒有停過。據介紹,她經常要守著手機和電腦到凌晨,只為不錯過任何一條緊急消息。同時,還要接待居民的來訪,為居民審查和辦理各類疫情相關的手續,諸如外出和進入小區、賦碼和解碼等。
居住在金梭社區的劉先生,其父親突然去世了,想去送他最后一程,秉承“隔離不隔愛,防疫有溫度”的原則,社區決定特事特辦,簡化流程手續,協調各個關卡,為劉先生放行,還為劉先生的母親和兒子送上了防疫物資,安慰他們振作起來,好好生活。
居民王女士是一位臨產孕婦,需要到醫院生產,社區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立刻為王女士開通就醫“綠色通道”,安排產婦去往醫院。就在記者采訪的同時,劉鴿接到一個電話,一名孕婦預產期臨近,需要安排就醫。
劉鴿不僅是抗“疫”一線的社區負責人,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當得到通知后,她簡單地收拾了行李,安頓好孩子,匆忙踏上了“疫”線。不會做飯的她,卻主動嘗試下廚,承擔為單位同事做飯的任務,每頓飯做得都非常用心,努力讓同事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三年疫情,金梭社區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黨員志愿者服務團隊。一個多月來,退休黨員丁超賢每天早上六點多都要來社區報到,幫忙整理當天核酸檢測的物資,配合醫護開展檢測點位的秩序維護。他告訴我們他是1980年入的黨,作為一名老黨員,能干一點就干一點,貢獻出自己的微薄力量。他還身體力行,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區的志愿者隊伍中來。丁超賢最喜歡手機上的學習強國 APP,一有空閑,就要刷一遍挑戰題。
記者采訪時,偶遇一名老黨員志愿者正在為小區居民團購的物資進行消毒。初冬時節,他卻戴著一頂有網眼的小紅帽。他叫連付平,是一名有著51年黨齡的老黨員,近兩個月都沒有理發,所以就一直戴著頂帽子。“共產黨員都是鋼鐵戰士,我們是熬不倒、打不敗的鋼鐵戰士。危難時刻,要團結和帶領全體居民筑牢社區防控安全線,用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