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
在網上分享自己感染新冠后的癥狀
有人“陽”后嗓子如有刀片
有人“陽”后反而胃口大開
有人暴瘦、有人頭暈......
于是出現了這樣一種說法
“不同的癥狀
都是不同的毒株造成的”
除了這些之外
最近還出現了一些特別的類型
近日
江蘇一女子發視頻稱
自己“陽”了之后“一夜白頭”
最“恐怖”的是
還會脫發!
前段時間
秦皇島一男子自稱感染了“哭株”
也引起了網友關注
他表示自己沒有其他癥狀
唯獨眼睛腫疼
一直流淚一直哭
還自嘲道
“全國應該沒有幾個我這樣的吧”
那么
不同的癥狀
真的和毒株的類型有關系嗎?
對此,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王昌惠、主治醫師謝栓栓均表示,這些稀奇古怪的命名,大部分是網友根據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癥狀表現戲謔來取名。這些所謂“不同的毒株”其實并沒有科學依據,只是不同患者臨床表現上有差異而已。
王昌惠指出,從目前我國流行的病株來看,主要還是奧密克戎的不同變異株。感染奧密克戎整體表現規律為:感染早期可能會有1至2天的發燒,之后就會以呼吸道、上呼吸道癥狀為主,3至5天基本緩解。基于國內外的數據報道,奧密克戎變異株總體來說,重癥率已經較之前的原始株、德爾塔株明顯下降了。因此,感染的是奧密克戎的具體哪個變異株,對人體的影響總體差異不是很大。
挑個“溫和的毒株”感染
獲得抗體
靠譜嗎
有人表示
“反正早晚也躲不過”
不如在身邊找一個癥狀最輕的人
感染一個“溫和”的毒株
這樣自己也能輕松一點
對此,王昌惠指出,實際上,就算是同一個毒株,在不同人之間,也會根據每個人的抵抗力,身體基本情況而有不同表現。不能看到一個人感染后癥狀輕,就認為這個人感染的毒株更加溫和。是否有更加“溫和”的毒株,仍有待于更多循證醫學的佐證。
謝栓栓也表示,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即使感染了,不管具體是哪一個變異株,由于目前奧密克戎株的總體重癥率已經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大家都不用恐慌或過于緊張。如癥狀相對較輕,且已經全程接種疫苗,感染者就可以進行居家隔離和健康監測。在老年人感染的時候,協助其做好健康監測,觀察有無重癥預警癥狀的發生,必要時住院觀察治療。
感染過一次后
還會再感染別的毒株嗎?
許多人想找個“溫和”的毒株
無非是想在產生抗體的情況下
盡量減少生病的痛苦
然而
也有人擔心
感染過一次產生的抗體
對其他的毒株有用嗎?
網上有說法稱
“陽康”15天后才能產生抗體
這期間極易二次感染
是真的嗎?
上述2名專家指出,對于不同的毒株,存在反復感染的可能性。不過通常來說,感染其中一個毒株后的短期內,因為體內仍有較高的中和抗體,所以短期內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比較低。但是一段時間后,如果出現了其他類型的毒株,還是有可能二次感染的。
當然,不推薦“求陽得陽”,能少感染一次就少感染一次,能盡量晚感染就盡量晚感染。最核心的原則是,我們應該盡一切能力,延緩老年群體的感染時間,最大程度減少在第一波疫情高峰中的老年感染者數量。
而對于“陽康15天后才能產生抗體”的說法,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表示,這是不準確的。我們常說的特異性的抗體,它確實是兩周才能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或者說我們可以檢測到的水平。但實際上病毒進入我們人體的這一刻,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已經開始工作了。后續產生的保護性抗體會在兩三周時間達到一個高峰,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但并不是說這兩周內我們就沒有保護力了。這個時候如果真的有病毒再進入體內,它能夠很快被清除掉,反而是相對不容易感染的時候。
所以不存在說兩周內容易感染,這個說法不準確。總體來說,我們感染之后時間越長,我們體內的抗體水平越低,感染的風險才會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