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是位于肝臟后方的梨形囊袋,有濃縮和儲存膽汁、促進消化的作用,是人體比較重要的組織。膽囊良性疾病(膽囊炎、膽結石、膽囊息肉)的發病率在10%-15%之間,其中,膽結石占70%-80%。作為現代外科腹腔鏡手術的鼻祖,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已經非常成熟。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市中心醫院于1997年開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歷經26年發展,已經成為醫院的品牌技術。在肝膽胰微創外科,主任醫師季予江率領診療組開展了數千例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至今無一例嚴重并發癥,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認可。在2023年上半年醫院開展的技術比武中,季予江診療組的“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被評為診療組單項第一的冠軍技術。
10年間完成數千例手術
無一例嚴重并發癥
1997年,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在省內第一批引進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雖然是腹腔鏡的入門級手術,但對于普外科醫生來說,獨立完成這項手術,是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標志。膽囊良性疾病是最常見的一類肝膽疾病,而其中占比最高的是膽結石,病人基數龐大。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恢復快的顯著特點,季予江表示,“在臨床普遍應用和推廣這項技術,對于規模龐大的患者人群來說,好處良多,意義重大。”
雖然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但是由于膽囊的特殊構造,以及患者病情的復雜程度,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存在著一定幾率的并發癥。季予江說,常見的并發癥有兩類,一類是出血,一類是膽瘺,其中膽瘺是最主要的并發癥,“膽瘺中最嚴重的是膽管損傷,會導致腹痛、黃疸、發熱等癥狀,甚至出現休克和神志不清,嚴重的有致命危險”,臨床出現這種嚴重并發癥幾率在0.4%-1.9%之間。從1997年,季予江開始接觸并學習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到2003年在臨床獨立開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以來,從未有過一例嚴重并發癥。據統計,2013年至今,季予江診療組已經為2000余例患者成功實施了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
避免膽道損傷
熒光腹腔鏡技術造福復雜膽結石患者
不久前,肝膽胰微創外科接診了一名88歲的患者。這位患者膽囊反復疼痛,膽結石掉落到膽管中,在消化內科經十二指腸鏡下取石后,本應轉往肝膽微創外科手術。但家屬認為患者已屆高齡,想出院回家休息一段時間。出院一周后,老人疼痛仍未緩解,遂找到季予江求助。經過多科室參與的詳細檢查評估,認為可以為患者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
通常,季予江診療組操作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最快半小時之內,平均1小時之內即可完成。但這位患者的手術,進行了兩個半小時之久。“患者的情況比較復雜,手術中我們發現,他的膽囊和十二指腸、肝區已經黏連在一起,既要剝離開來,又要不傷及任何組織,就需要極為精細穩定的操作,耗費時長遠高于普通的膽囊切除術”。據悉,這例手術是在熒光“導航”下操作的,在熒光顯影劑下,可以清晰地顯示出膽管的情況和膽囊粘連的程度,在剝離時避免造成損傷。
這種可視的熒光“導航”,就是熒光腹腔鏡。它是在普通的腹腔鏡之外,疊加一個熒光設備,在操作腹腔鏡前或者術中,在病人體內注入熒光顯影劑吲哚氫綠,吲哚氫綠代謝的過程中,在特殊光線下,可以發出綠色熒光,清晰地顯示出膽道結構,從而引導醫生精準操作。“熒光腹腔鏡是我們開展的一項新技術,目前在省會醫院中還很少見,它主要運用于復雜的膽囊病,比如炎癥時間長,瓷化膽囊、膽囊萎縮、充滿型膽結石等”,季予江表示,熒光腹腔鏡的開展,避免了膽道損傷,進一步增強了手術的安全性,且不另外收費,深受患者好評。
膽囊部位隱痛、腹部劇烈疼痛
及時到肝膽外科就診
對于普通人來說,聽到要切除膽囊,本能的反應就是害怕與排斥。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膽結石都需要切除膽囊呢?季予江說,有相當一部分膽結石患者,結石小、數量少、又無癥狀,這種叫做無癥狀膽結石,可以不做手術,持續觀察,“一般來說,這種無癥狀結石患者可以持續觀察15—20年,之后再根據進展情況決定,如果15—20年后,患者膽囊壁增厚,有炎癥了,這種是需要手術的”。
那么,切除膽囊對身體會有影響嗎?季予江表示,很多人對膽囊的功能有誤解,以為膽汁是由膽囊分泌的,其實膽汁是由肝臟產生的,膽囊本身只起到一個濃縮和儲存膽汁的功能,而結石多的膽囊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功能,膽汁進不去,也無法排出。切除膽囊對人體沒有太大的影響,也不需要長期服藥,“膽囊切除手術后,我們通常會讓病人服藥2—3個月,目的是為了讓其適應沒有膽囊的過程。”
膽囊的位置,在人體右側鎖骨中線與肋緣的交叉點。如果這個位置出現不適,就需要檢查是不是膽囊出了問題。季予江表示,膽結石最早出現的癥狀是吃飯飽脹感,吃略微油膩的食物感覺不消化,“這個階段很多人會以為是胃病,消化不良,所以一定要加以識別,在看胃病之外也要檢查膽囊”。癥狀進一步發展,就是膽囊部位的隱痛,再嚴重的就是腹部的劇烈疼痛。所以,出現這些癥狀時,要及時到肝膽外科就診。
預防膽結石
要從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著手
作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膽結石在成人中的發病率為15%—20%,女性明顯多于男性,好發年齡為40-60歲。膽結石的形成,是環境因素、遺傳因素與個人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高膽固醇飲食、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膽道感染等,都是膽結石的明顯誘因。
相對于較高的發病率,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預防膽結石?季予江介紹說,膽結石的病因非常復雜,影響因素很多,發病率與地域、民族、飲食習慣有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其發病率也在逐年攀升。正常情況下,肝臟分泌膽汁促進脂肪等物質消化,在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下,可能引起膽汁分泌紊亂,膽汁成分改變等情況,膽汁內有膽固醇結晶析出,逐漸鈣化,形成結石。
預防膽結石,要從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著手,堅持鍛煉、控制體重、規律作息,要注意飲食清淡、定時定量,肉蛋奶蔬果搭配,種類豐富,切忌暴飲暴食,進食油膩,“另外,重要的一點是,不能不吃早晚餐,不吃早晚餐會使膽囊長時間不收縮、不工作,導致膽囊儲存的膽汁濃度過高,析出結晶”。季予江提醒公眾,如果實在來不及吃早餐,喝一杯牛奶是促進膽囊工作的最好辦法。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邢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