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奮楫前行,十年砥礪奮進,十年春華秋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科技學院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加強學校內涵建設。學校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以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為抓手,著力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加強學科專業建設、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和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能力,不斷強基礎、提質量、顯特色。十年來,學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工作取得突破性發展。
2012年,獲批“河南省博士后研發基地”;
2013年,獲批教育部“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項目單位;
2014年,教學改革成果《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實現了學校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上零的突破,學校也是本次獲獎院校中全國唯一的民辦高校;
2015年,獲批首批“河南省示范性應用技術類本科高校”;
2016年,獲批“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南省雙創示范基地”;
2016年,獲批“河南省納米復合材料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2017年,獲批首批“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單;
2017年,獲批“河南省小分子新藥研發國際聯合實驗室”;
2017年,獲批“河南省智慧農業物聯網云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2018年,獲批5個省級重點學科;
2018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
2019年,獲批“河南省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院士工作站”;
2019年,在全球自然指數中國大學和研究機構化學學科排名中,居全國普通民辦本科高校第一;
2019年,獲評“中國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綜合競爭指數最高的民辦本科院校”;
2020年,獲批“河南省食藥兩用植物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20年,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獲首批省級重點現代產業學院立項建設;
2021年,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獲批河南省高校新型品牌智庫建設單位;
2021年,獲河南省學分制管理示范高校、河南省高校本科生學業導師制改革試點院校;
2015-2021年,連續7年獲河南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河南省優秀組織獎;
2022年獲河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1項。
到2022年,學校連續五年榮獲武書連中國民辦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第一名,獲批河南省碩士學位授予重點立項建設單位,入選河南省“十四五”時期重點建設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
一串串榮譽的背后,是黃科院人一顆顆熱忱堅定的心、一個個務實的行動、一年又一年不懈的拼博和奉獻。
一個信念始終在堅守——強基固本是保障 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全面豐收
2012年,獲批“黃河科技學院—鄭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實現了學校國家級項目突破。同年,學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在全省民辦高校中唯一獲批“河南省高校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同時該專業還獲得“河南省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2013年,作為教育部“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項目單位,學校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機遇,積極加入“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成為首批成員,促進校際合作交流。同時,學校進一步擴展建設思路,在全國率先開展項目的探索實踐,與濟源市政府合作,成立黃河科技學院應用技術學院。這是河南省第一個與政府合作辦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校,也是濟源市第一所本科高校,標志著學校“校市合作”辦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當年,應用技術學院迎來了新生入學開門紅。
2017年,學校堅持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材料加工工程、生藥學等5個學科獲批第九批省級重點學科,總數位居全省民辦高校之首。
2019年,學校實施一流專業建設工程,制定了《黃河科技學院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規劃(2019—2021年)》,獲批“工商管理”等6個省級一流專業,數量居民辦高校之首。專業集群與產業學院建設取得新突破。
2021年,生物醫藥專業集群建設等5個項目獲批2022年河南省示范校建設重點實施項目,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學院獲批示范校重點建設產業學院,“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獲批首批省級重點現代產業學院立項建設(全省共23所),示范引領作用愈加凸顯。
截至目前,學校現有河南省重點學科5個,獲批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10個、河南省一流本科課程31個、河南省本科高校課程思政樣板課程6門、河南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5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等優質課程數量居同類高校前列。
一根主線始終在堅持——高質量發展是生命線,教育教學改革凸顯實力
教學質量工程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學校推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就標志性成果,鍛煉培養師資隊伍的重要途徑。十年來,學校堅持教學中心地位,堅持質量為王,穩固提高教學質量,取得了一批標志性的教學成果。
2012年,省級教改項目《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榮獲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實現了學校在省級教育教學成果獎上零的突破,成為全省獲得特等獎的首所民辦高校。
2014年,該教改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實現了學校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上零的突破,學校也是本次獲獎院校中全國唯一的民辦高校。
2016年12月,學校參加了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成果推廣交流會并在會上做了重點發言。同年,學校教師教育教學成果《基于新課標的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實踐研究》獲省級二等獎。
2017年,學校瞄準技術前沿與市場需求,獲批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和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為河南省唯一開設此類專業的高校。
2018年,學校全面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設計,推進基于“翻轉校園”APP的課程電子教案改革,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同年,學校高層次教改項目實現新突破。《新工科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等14個項目,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其中《導尿管智能在線訓練》項目獲批河南省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填補了學校此類項目空白。
2019年,學校全面推進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制定了《黃河科技學院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實施方案》,在2019級全體學生中實施。暑假期間,舉辦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改革研討會和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改革研修班,吸引了省內外10余所高校教師參與;黃淮學院、黑龍江財經學院等高校到學校交流學習改革經驗;2019年下半年中原工學院、南陽師范學院、廣西外國語學院等省內外8所高校推廣使用學校改革成果,近15000名學生受益。
2021年,獲首批河南省學分制管理示范高校、首批河南省本科生學業導師制改革試點高校,在河南省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評估中連續三輪獲一類院校。
目前,學校獲教學成果獎18項,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3項、一等獎5項;獲批教育部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項目59項,河南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39項,河南省教師教育改革課題36項。
一個情懷始終在縈繞——培養社會需要的學生是落腳點,實踐育人彰顯成效
實踐育人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本質要求,也是學生對自身能力培養的訴求。十年來,學校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工作,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提升育人工作成效,不斷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社會、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
2012年,學校實施50個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遴選重點課程試點教學模式改革,開設新生研討課、高年級研討課,校企合作開發特色課程,有效提升實踐育人培養效果。特別是原體育學院陳飛同學,在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跆拳道男子84公斤以上級比賽中問鼎金牌,受到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團省委通令嘉獎。
2013年,原工學院“花生米”團隊的作品《云間綠城》在第十一屆“挑戰杯”河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中榮獲特等獎,代表河南民辦高校第一次挺進該項賽事的全國總決賽;在河南省大學生第二屆跆拳道錦標賽中,學校獲得中3金、10銀、14銅的好成績,第二次被河南省教育廳授予“跆拳道示范學校“稱號。
2014年,原信息工程學院參賽隊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為學校首次摘得全國一等獎。
2015年,原藝術設計學院華煜穎團隊在第八屆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總決賽中問鼎數字表現類作品的唯一特等獎;原音樂學院原創舞蹈《編》作為河南省選送的唯一作品,在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競技中折桂“十佳作品”獎;原信息工程學院丁文權作品《物聯家居智能監控插座》榮獲“挑戰杯”河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后,在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總決賽上獲得三等獎,實現了學校在此項賽事中獲得全國獎項的突破。
2018年,原信息工程學院學生楊凡超問鼎全國一等獎5項,原新聞傳播學院學生作品在美國小金人國際電影節上斬獲“最佳電影導演獎”。
2019年,學校實踐教學再結碩果。特別是在河南省第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學校榮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學校榮獲“優秀組織獎”,2位老師榮獲優秀創新創業指導老師。
2021年,學生科技創新競賽獲獎數量不斷增多。全年共獲得省區級以上科技競賽獎勵1281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45項。同時,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持續提升。15篇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獲評河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設計),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立項19項,省級立項59項;學生依托項目發表論文56篇,其中SCI 3篇,中文核心10篇,申請發明專利44項,制作實物75件。與往年相比,層次更高、質量更優、成果更豐富。
2022年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0項,居省示范校首位,在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賽中,獲國賽銀獎1項、省賽獎項15項,連續8年獲得“河南省優秀組織獎”。
截至目前,學校學生共獲得省區級以上科技競賽獎勵15877(省級以上)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570項,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總決賽中獲3銀7銅,34篇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獲評河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設計),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立項147項,省級立項312項,配套和資助經費539萬元;學生依托項目發表論文150余篇,其中SCI 12篇,中文核心28篇,申請發明專利85項,制作實物500余件。
一份責任始終在擔當——扛高校科研職責是使命,科研團隊和成果轉化增數提質
科技創新既是高校的重要功能,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源泉。十年來,學校堅持需求導向,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堅持以應用性研究為基礎,高度重視科研平臺建設、著力培育高層次項目、提高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學校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2012年,高層次項目實現新突破。獲準立項399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部級36項,陳厚祥教授主持的《高分子膠束在納米粒子周圍相行為的分子模擬和密度泛函理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
2013年,納米研究所王永剛主持的《N摻雜過渡金屬氧化物單分子層的化學剝離及可見光催化性能》獲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這是學校四年內三獲此類項目。柴遠波主持的《基于河南地區的LTEf無線傳播模型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2013年度第二批河南省產學研合作專項立項,填補了學校省級產學研合作專項的空白。
2014年獲批科學研究項目386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部級53項、地廳級330項。其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占全國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立項總數11項的30%;獲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思政教育專項等5項科研項目,立項總數居全國民辦高校之首。2014年,經省科技廳批準建立河南省首家管理科學院士工作站,聘請中國工程院劉人懷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
2016年,獲批2(個)省科技創新型團隊;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正式獲批且獲經費資助50萬元。
2017年,校長楊雪梅教授主持的研究成果《區域經濟研究叢書》榮獲第六屆河南省發展研究獎一等獎,填補了學校該項科研成果獎的空白,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獎填補空白,榮獲河南省五項一等獎之一,也是省民辦高校首次獲此殊榮。(2016年總結)2017年,與美國升陽藥物公司合作建成小分子新藥研發國際聯合實驗室,獲批“河南省國際聯合實驗室”。
2018年,作為全省民辦高校唯一的省級重點實驗室,河南省納米復合材料與應用重點實驗室通過考核驗收,實現了河南民辦高校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的歷史性突破。2019年,在“中國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發明專利排行榜”中位列全國民辦高校第一名,連續四年專利申請量在河南省高校中排名第二。
2019年,學校首次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2018年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子課題。
2020年,學校4項成果榮獲“2019年度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
2022年,楊保成教授主持完成的《固體復合材料納米尺度光學性質的調控及應用研究》榮獲“2022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于善甫等完成的《錨定“兩個確保” 建設出彩中原》研究報告榮獲“2021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學校8項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獲批立項,創學校歷史新高。
自2012年至今,黃河科技學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0年來,學校共承擔縱向科研項目3714項,其中國家級課題16項,省部級課題330項。學校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獎等省部級獎勵110余項。學校共發表學術論文875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以上1855篇,SCI 294篇,最高影響因子17.49。出版著作1218部(含參編),其中專著333部。共獲授權專利4450項,其中發明專利575項,實用新型專利3386項,外觀設計專利489項。學校建有省級重點學科5個,建有河南省納米復合材料與應用重點實驗室、河南省食藥兩用植物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智慧農業物聯網云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科研平臺3個,河南省博士后研發基地1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4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個,校級科研平臺22個。
十年風雨路,凝心鑄輝煌。學校在教學、科研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十年,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十年,風雨兼程,砥礪前行;十年,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十年,初心不改,崢嶸芳華。紙張上的數字是靜態的,數字背后的故事是動態的。它們,涵蓋了多少有膽有識的改革,凝聚了多少堅守一線的奮斗。
憶往昔,春華秋實,展未來,躊躇滿志。一路走來,不忘初心來時路,一路向前,奮楫揚帆啟新程。“十年”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黨的二十大為未來中國發展擘畫了藍圖,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新起點、新征程、新格局、新目標,下一個十年,我們堅定信心再出發!